0306、夜袭武陟,围剿吕布不消片刻。“紧急军报,速开城门!紧急军报,速开城门!!”在城关火把的映照下,一位背上插有绿色令旗的斥候,愈发靠近城关。赤、橙、黄、绿、青、蓝、紫。刘辩的斥候执赤色令旗;徐达、戚继光、岳飞三位副帅的斥候执橙色令旗;荆州军,韩世忠、伍建章两位主将的斥候执黄色令旗;荆州南郡,伍建章部,黄忠、林冲两位副将的斥候执绿色令旗;此斥候,正是黄忠的麾下。随着斥候愈发靠近,守城士卒发现令旗的颜色,当即打开城门。没过一会儿,黄忠与斥候一前一后登上城关,来到刘辩身后。不等黄忠开口,刘辩已然转过身,疑惑道:“何事?”“禀主公,发现吕布、贾诩等人的踪迹。”黄忠拱手作揖。刘辩闻言,看向躬身作揖的斥候,沉声问:“在何处发现?”“禀主公,吕布等人在武陟(zhi四声)停留,估计最快过半夜撤离。”斥候恭敬地说。刘辩闻言,诧异道:“过半后撤离?何以见得?”“回主公,吕布身边士卒不多,而且很是疲惫,想来长途奔波,尚且不知主公在此。”斥候稍作停顿,再次说道:“主公与袁绍初战,已然传遍河内郡,吕布用不了多久……”不等斥候说完,便被瞬间会意的刘辩打断,“好,孤已知晓。”刘辩转眼看向黄忠,“看样子,河内太守王匡,并不知晓吕布的出现,否则定然会派兵将其擒获。”很巧合,刘辩不仅知道王匡,还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王匡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同时起兵讨-伐董卓。(《三国志》、《后汉书》皆有记载,只是没有单独传记)刘辩与王匡之间的一面之缘,仅限于王匡对刘辩。早在十八路诸侯讨贼之时,刘辩在中军大帐不可谓出尽了风头,不想让各地诸侯认识都难。更何况,王匡曾在大将军何进手底下当差,能够一睹少帝的风采,想来也不是一件难事。“主公所言极是。”黄忠拱手作揖。刘辩没有再看黄忠,而是吩咐一旁的士卒,将秦琼、邓七公找来,在关下议事。不消片刻,在刘辩与黄忠的等待下,秦琼与邓七公先后来到议事之所。不等两人向刘辩拱手作揖,刘辩便让两人坐下。刘辩没有啰嗦,直接开门见山说正事,便是关于吕布的事。秦琼听到刘辩所言,几度激动的站起身,均被刘辩挥手示意坐下。不消片刻,待刘辩说完,秦琼起身拱手作揖:“主公,秦琼没能寻到吕布,自知失职,还请主公允许,末将这就带领玄甲军杀向武陟,取吕布首级!”对于秦琼的举动,以及心理活动,刘辩早已猜测到,只是,不会让秦琼与玄甲军前去捉拿。当即,刘辩道出原因。只是,刘辩话音落下,秦琼突然屈膝跪在了地上,拱手道:“主公爱惜秦琼,爱惜玄甲军,秦琼纵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主公的恩德!”话音至此,秦琼几乎泪眼泫然,“可是,主公在郿坞便下令,命秦琼与三千玄甲军活抓吕布,结果连人影都没有看到,此次……”不等秦琼把话说完,刘辩已然走到他的身边,并将他扶起。刘辩拍着秦琼的肩膀,说道:“叔宝是好样的,刘辩从未怀疑过你的能力,更没有怀疑过玄甲军。老话常说,好刀用在刀刃上。孤之所以相信玄甲军,才会命林冲将你调来牧野,与袁绍的十万大军对峙。”“可是主公……”秦琼明白刘辩对玄甲军的喜好。秦琼准备带上玄甲军前往武陟,刘辩则因为玄甲军长途跋涉抵达虎牢关,尚未歇息片刻,便马不停蹄的赶来牧野。刘辩要做好大王,好君主,不希望为了抓捕一个吕布,再动用疲惫不堪的玄甲军。确实,刘辩所言袁绍十万大军的事,秦琼真切的知道。“好了,叔宝就与邓将军留守牧野,孤与汉升带上三千兵马,前去武陟。”刘辩沉声道。“哎……呃、主公,我也要去。”顷刻间,来到门口的土行孙,迈着小短腿来到刘辩身边。刘辩闻言,嘴角不自觉的微扬,“好!”“末将遵命!”黄忠与土行孙齐齐拱手作揖。刹那间,两人一高一矮,互看一眼,立时大笑。刘辩看着眼前的最萌身高差,也忍不住大笑。随后,刘辩嘱咐秦琼、邓七公一些细节,便与土行孙、黄忠和三千将士,骑马奔出牧野城。牧野距离武陟一百一十余里,刘辩一行酉时五刻出发,一路快马加鞭,刚好子时四刻抵达武陟三里外。刘辩为了安全起见,与黄忠、土行孙各带一千兵马,兵分三路将武陟包围起来。此时的武陟相当于一个小县城,而河内郡的治所,刚好在武陟三里外的怀县,河内太守王匡,此时便在怀县。于是,刘辩命黄忠前往怀县,征求王匡的协助。老话常说,多一个人多一份力量。当然,刘辩不会傻到分一杯给王匡,而是另有目的。虽然王匡是朝廷命官,刘辩只是一介废帝、弘农王,甚至长安发生的一系列事,已经传到王匡耳中。可是,刘辩相信,纵使王匡仍旧站在朝廷那边,可面对刘辩将董卓杀掉这件事情上,以及刘辩是何进外甥的份上,绝对会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另外,王匡当初既然选择伙同十八路诸侯讨贼,在辨人识事等方面,定然能够看得出刘辩绝非池中物。因此,即使不因为董卓被杀,或者刘辩是何进的外甥,相信他王匡也是识时务之人。不消片刻,随着黄忠、土行孙先后率军离去,刘辩麾下的斥候也已离去。三刻钟后。斥候返回,刘辩得知吕布麾下两百余人,只是驻扎在武陟小城边缘,并未入城。当即,刘辩命士卒将消息传给土行孙,并且率军直奔三里外的武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