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棱堡拒敌 坚不可摧(2 / 2)

提比留斯将军正在一干副将的陪同下,登上一座已经修好的塔楼视察着工程的进度和已经修建好的要塞部分。凭高而望,只见在经过数万大军一天一夜的建筑之后,原先粗制滥造仅用来供一些居民生活的木堡已经彻底变样,此刻,一座宛如坐卧着的巨兽般的坚固要塞已经初具其形。

木堡外,顺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士兵们连夜砍伐了千米内的一切树木,只留下遍地丑陋的树桩,空出了大片的区域,清空防御视线内的障碍。简易的木制围墙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重木墙和相隔一定距离搭建的石制堡楼,之所以能够在短短时间内建造这样庞大的工事群,不得不提及古罗马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混凝土!

用野外随处可以采集的大量碎石作为骨料,再加上瓦伦提尼安一世撤退前特意留下的大量的石灰、砖块以及从波佐里地区带来的天然火山灰,军团中的工程兵赖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出大量水泥,用于浇筑以砖石作为墙体的塔楼,相比于纯石制的城墙,更加坚固耐久而且结构的重量有所减轻。

工事的材料充足,接下来便是构筑防御体系。罗马的重木城模式原本便是一种古代十分有效的防御堡垒模式,不过,这一次,提比留斯和他的军团面对的可能是人数超过20万的庞大蛮族大军,相形之下,重木城这种适应小规模战斗的野战工事就显得无法满足需要,但时间又不允许他们在原地造出一座永久要塞,军事会议上,就在一干将领为之苦恼的时候,身为旗手连队百夫长已经有权参加这种战前准备会议的奥卡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建造棱堡的提议!

棱堡!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堡垒构筑的模式,与传统的城池堡垒建筑外形不同,棱堡并不是规则多边形亦或是凸面型,而是一种内凹式的多面体!这种模式的堡垒在真实的历史上,是适应于初期火药武器时代的攻城战的,最早是由16世纪意大利的军事建筑家发明,不过同时代的大明据说也有了棱堡,所以来源究竟如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不去管。我们来说这棱堡相比于传统堡垒的巨大优势,首先传统堡垒的边墙通常都是一条直线,然后每隔一定距离竖起一座塔楼这种规则多面体的城防很容易被攻城方竖起云梯之类的工程器械然后攀援而上,而棱堡,由于边墙是不规则的,构建了很多小角度的内凹棱角,要想将攻城器械架上去将付出大量的时间,而在攻防战中时间就是生命,在你选择角度架云梯的时候,防守方的远程打击将会让你大量失血。而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棱堡最可怕的是它多棱角的边墙所能提供的交叉火力打击,这也正是它之所以出现在历史上初期火药武器时代的原因,攻城方在面对棱堡攀援而上的时候,面对的将不是传统堡垒那样单一面的打击,而是同时暴露在了多个棱堡面的多重火力打击之下。棱堡边墙曲线的反复曲折同时也带来了空间上的拓宽和延展,火线上可以同时布置更多的守军,这意味更加充足的火力输出。

打个比方,你在爬城墙的时候,都是夹在好几个堡垒棱角边墙形成的狭窄空间内,头顶上四分之三的方向都站满了敌人的守军,即便你有盾牌,你又能护住几个方向?交叉的矢如雨下很快就会让你含恨而亡!所以,当有限守军面对庞大规模的攻城军的时候,奥卡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这种可以最大限度利用防守一方优势的军事防御体系建筑!尽管,奥卡的这一个随口的小小提议,就让棱堡这个军事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瞬间提早了近11世纪诞生。

奥卡的提议简单一说,当时在场的将军们立时眼前一亮,提比留斯将军更是直接咣的一声手直接拍在桌子上,大声叫好。没什么悬念所有军团长一致赞同采取奥卡提供的方案,姑且不论奥卡的提议能给战役结果带来多大的影响至少奥卡这个被瓦伦提尼安一世初次接见就青睐有加的年轻人给所有帝国最精锐野战军团的将军们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一些眼光不错的老将甚至在心里开始筹划着是不是可以战后花点心思将这个年少有为的年轻人拉到自己麾下。

“奥卡这小子还真是提了个威力惊人的方案啊!”塔楼上,看着那一个个棱角分明的边墙竖起,交错着仿佛野兽的利齿般分外狰狞地外露着,提比留斯将军也不禁清晰感受到棱堡那恐怖的杀伤力。

听到老将军的自语声,在他的身后,侍立的副将们都是面目含笑地交口称赞着,不是逢迎提比留斯将军,而是真诚的称赞,在军队里有一点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强者的尊敬,奥卡.奎里纳斯的胆略、勇气和智慧已经得到了皇帝的承认,此战如果能再大发光彩,毫无疑问,这个年轻人的未来将是一片坦途,皇帝决定让第十三兵团留下,未尝也没有再考验这个年轻人的意思,能让皇帝刻意去关注乃至考验一个人,这本身已经充分说明了奥卡的价值。

“离预定的返回时间还有多久?”提比留斯忽然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隐隐的焦虑。

“还有10分钟,将军。”旗令官立刻微微躬身回答。

“等他们回来,立刻让奥卡来见我,还有工事的进度一刻也不能放缓,我们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提比留斯留下一句,便当先走下了塔楼,其他将军们也纷纷跟上。

而恰在此时,城外的工地上传来一片呼唤!旗令官疑惑地向外望去,只见千米开外的树林中,一支带着胜利气势归来的罗马军队正缓缓走出。(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