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江陵峰回路转,蜀中柳暗花明(1 / 2)

第82章 江陵峰回路转,蜀中柳暗花明

益州,成都。

似乎是有人刻意的散播消息。

那在荆州传得沸沸扬扬的“合肥赌约”,只经过了几日,便在益州传开。

几乎,每个郡县都知晓了合肥战场,知晓了孙权十万大军压境,以及…张辽那“微不足道”的数千人。

除此之外,有关长沙三郡的归属,也成为了益州百姓们茶闲饭余的焦点话题。

此刻,一处茶摊上,熙熙攘攘的百姓聚拢于此,三五成群分坐在不同的座位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议论时局,声音极大。

“曹操不是在汉中么?那合肥有谁?张辽?有曹操一半厉害么?”

“也不知道那关云长将军是怎么想的?合肥赌约?这不明摆着把长沙三郡送给东吴么?与其如此,倒不如直接履行那‘湘水划界’的约定?何必多此一举?”

“是啊…当年孙刘联盟兵不过五万,就能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击溃,此番…十万人打一座孤城,看起来,长沙三郡要变幻大王旗咯!”

就在这时,一道压低的声音问出:“若是没了长沙?那江陵这‘江’字,还有水嘛?”

这个声音,让在场的众人愣了一下,不过很快,就有人回答:“唉,终究是荆州,千里之遥,咱们管他作甚,比起那个,咱们更该担心,那曹操一直待在汉中,到底会不会南下呀?这整天…人心惶惶的!”

一句句议论声甚嚣尘上,从长沙议论到汉中,从荆州议论到益州,从合肥战场议论到曹操南下。

俨然,如今…益州的时局,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之下,暗藏着的是汹涌的波涛。

——人心思变!

就在这时。

“让开,让开!”

“荆州急件,荆州急件!”

那来自荆州的快马,如旋风一般,在街道上踩过出无数泥泞,马上的骑士迎着灰茫茫的瘴气,依旧策马飞驰。

蜀中多瘴气…

此刻,他的口里呼出的已经是愈显浑浊的奇袭,眉宇间更是布满了倦容。

仿佛…这已经是他能提起的最后一口气,他是凭着那关家军特有的“信念”,坚持到了这里。

益州新定,他也是第一次赶来这边。

守门侍卫的讲述,并没有让他记清楚“左将军府”的位置,他只看到了一座官署,当即策马向这边奔来。

这是军师将军诸葛亮办公的府邸。

诸葛亮一早就去左将军府…

但此间门外始终留有守卫,突然听到这急促的马蹄声,顿时所有守卫朝这里看来。

马上的骑士已是筋疲力尽,却还是使了最后一口气力,大吼:“急报,急报…荆州急报!”

这道声嘶力竭的喊声,吸引到了府邸中正值值守的主薄马谡。

马谡本还在琢磨着荆州的局势,觉得既刘皇叔“借荆州”一事已经是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合肥赌约如今又是整个荆州、益州、江东传得沸沸扬扬!

…那么无论是从孙刘联盟的角度,还是从刘皇叔、关云长名声的角度,长沙三郡,都是非让不可。

当然,那所谓的合肥赌约…倒是成了一个过场,走走形式!

其实,多此一举了。

乃至于,传出去,还显得关云长将军不大气!

正琢磨到这里。

突然听到门外传来“荆州急报”这四个字,马谡脸色瞬间一变,他急忙跑了出去。

府外的侍卫,有人拉住了马的缰绳,有人扶着那骑士下马,从衣着上看,他的确是荆州来的,是关家军!

“急报在哪?”

马谡快步行至他的面前,连忙问道。

这骑士毫不犹豫的取了竹筒,加重声调嘱咐。

“其中有两封竹简。”

马谡不敢停留,取过竹简,他命人取来马匹,径直往左将军府奔去。

这竹筒,他牢牢搂在怀中,他知道,这竹筒内,那两封信笺的内容必将应证他所有的猜想…

刘皇叔借荆州一事的走向;

长沙三郡的归属;

乃至于合肥战场…这些,都会在这封信笺中悉数找到答案。

今日,左将军府本无特殊的事项。

刘备与诸葛亮一道在正堂处理公务,商议一些具体的政事,不许人靠近,更不许人打扰。

掌管左将军府“内务”的赵云,也难得闲暇了下来,不甘寂寞的摩挲着手掌。

比划着他最新感悟,改良过后的“七探盘蛇枪法”的最后一式。

他心里琢磨着,若如此出招,中平枪之下,点枪的威力必定能更足上十分。

他不由得喃喃背起了口诀。

“中平枪,枪中王,中间一点最难防!”

可马谡一到,看着他那火急火燎的模样,赵云下意识的感觉,多半是出事儿。

当即收起那不安躁动的手掌,连忙问道:“幼常?何事如此惊慌?”

马谡指着怀中的竹筒,“荆州急件,军师…军师何在?”

——荆州急件?

赵云一怔,不过很快,他就回过神儿来,心知此信笺的干系重大。

他沉声道:“军师在与主公商议政务!”

——“你跟我来!”

一本厚厚的竹简正展开,摆放在诸葛亮与刘备的面前。

这是一本尚未在草拟阶段的法典——《蜀科》。

如今益州新定,汉中归曹,成都地区人心惶惶,时局动荡不安。

这个时候,整顿这边的混乱,就成了当务之急。

刘备很清楚这一点,于是派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五人,令他们共同协商,制定一部法典。

正是此——《蜀科》。

而面前这份,算是未完成的版本…也可以说是,诸葛亮独自主导的版本。

这一版的核心在于“严格”,在于严刑峻法!

当然,因为是诸葛亮独自主导的版本。

其余四人中,法正就对此颇为微词…

说到底,他在刘璋治下时,“吊儿郎当”习惯了,若这部法典一经颁布,他的许多行为都必须大肆收敛。

这对他这类“不羁”性子的人,是个极大的考验。

“孔明啊…”

此时的刘备细细的品读过这《蜀科》后,感慨道。

“昨日与法孝直攀谈,他也提及你主导制定的这《蜀科》刑律,他虽没有直接反驳,可意思却再明晰不过。”

刘备将手按压在这《蜀科》的竹简之上,轻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