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没怎么吃过特权阶层的苦头,他对士族的印象更多的是一张张彬彬有礼沁人心脾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温暖笑脸,比那些粗俗的叔叔们要亲切得多。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如果不想那么累,就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麻烦留给后人——朕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曹丕让老一代庶族地主革命家的儿子们坐冷板凳,尤其是头号庶族地主革命家曹操的其他儿子们,连冷板凳都没得坐。然后曹丕把行政托付给特权阶层的代表人物陈群、司马懿。把军队最高指挥权交给了他最信任的曹休、曹真。
<strong>出身</strong>
曹休,子文烈,生父不详,尚书令曹鼎之孙,曹洪之侄。年少丧父,携母亲投奔受过其祖父恩惠的吴郡太守,因而在吴郡生活过一段时间。曹操起兵后,曹休辗转千里前来效力,被曹操称赞为“吾家千里驹”。被安排与曹丕同吃同住,并成为虎豹骑的一名中层指挥官。
曹真,字子丹,其父曹邵为曹操族弟(同一个高祖父不同曾祖父的弟弟),在为曹操招募士兵时被杀,曹操出于怜悯,也让曹真与曹丕同吃同住。不久曹真因为近距离射杀大老虎的神勇得到曹操赞扬,成为虎豹骑的另一名中层指挥官。(根据考古学成果,虎豹骑实际分为虎|骑和豹骑,曹休和曹真便是曹纯大队长领导下的两名中队长。)
曹休、曹真与曹丕的同居经历成全了彼此。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这段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削弱了曹家将,葬送了曹魏帝国。
<strong>功勋</strong>
公元218年,刘备攻汉中(今陕西西南部),另派将军吴兰攻击下辨(今甘肃成西县)。曹休作为实际上的统帅征讨吴兰。由于刘备的战略重点在汉中,只好派张飞摆出要切断曹军后路的架势故布疑兵,计策被曹休识破。曹休迅速进击,击败吴兰。张飞退走。
公元220年,夏侯惇去世,由于曹休曾在吴郡生活,便接替夏侯惇负责抵御孙权。曹休到任后立即率军击败孙权军驻防将领,另派兵渡过长江烧毁敌人数千军营及防御工事。
公元222年,曹丕亲征孙权,曹休率领三路大军中的东路军。趁敌将吕范船队的缆绳都被暴风吹断以致船队飘散的机会击败名将吕范,斩敌数千,取得大捷。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曹休升任大司马。斩杀吴将一名,收降吴将两名。
曹休一生共指挥过五次战斗,其中四次都取得了胜利。可是除了在暴风的帮助下击败的吕范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外,其他对手的分量都太轻。尤其是在曹丕时代和曹睿时代,以曹休的职位、兵力打几个连名字都不值一提的敌将要是打不赢那才见鬼。所以虽然他的胜率高达80%,也很少有人会觉得他有什么了不起。
曹真可就大不一样了,他是被罗贯中抹黑得最严重的三国人物。曹操时代跟随曹休一起击败吴兰,和徐晃一起击败刘备军高翔这样的小事儿就不多说了。在雍州凉州平定叛乱的事儿也略过不提,单说重要的几回。
公元221年,曹真大破胡人联军,斩首五万,获得一百一十一万头羊,八万头牛。这一战的意义不是吃烧烤也不是吃火锅而是使曹魏帝国威震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
公元222年,曹丕亲征孙权,曹真率领三路大军中的西路军,击败吴将孙盛。包围三国第一军事重镇江陵城长达半年,吴军粮草将尽,城破在即。无奈此时曹军爆发严重瘟疫,只好撤兵。差点儿成功了这种事儿按说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毕竟这种事儿变量太多,常常是失败后的借口。但是罗贯中先生竟然在演义中颠倒黑白,让曹真在此战中光荣地成为了诸葛瑾先生的手下败将,这我就不能忍了!十世修来的好人诸葛瑾那可是天下闻名的敌将福音,三国第一软柿子,传说吃了他的肉就能长生不老的人物,败给他的难度系数……这就是曹真在《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次亮相……一声长叹。
公元228年,曹真领导下的张颌在街亭击败马谡,挫败了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同时曹真击败赵云、邓芝。诸葛亮撤军后,一度投降蜀汉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听说曹真亲自前来,马上放弃抵抗。
曹真预测出诸葛亮下一次进犯会选择陈仓,慧眼识郝昭,让他修筑城池加强防御使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又无功而返。演义中曹真的功劳全部被转移到了司马懿的身上,这还嫌不够,罗贯中先生还凭空杜撰了了曹真的一连串败仗,被诸葛亮胖揍了四回,于是在很多只读过演义或者只看过电视剧的朋友心目中,佳人曹子丹就成了个丑角儿。对此,我只能说,罗贯中先生证明了文学的力量,是以小说将历史人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宗师。
<strong>结局</strong>
公元228年,曹休在惭愧和悔恨中死去。
在此之前不久,吴国鄱阳太守周鲂与孙权唱了一出双簧。孙权扮演的是一个闲着没事儿就骂人的失心疯(好像是本色出演)。周鲂扮演的是一个担惊受怕,割发代首,以泪洗面的小受。不久周鲂偷偷联系曹休表示再也不能忍受渣权的鬼畜,愿意弃暗投明为国家的统一出一份力,恳请大司马出兵到皖县接应。按说这招儿和周瑜打黄盖的那一套有什么区别?但是曹休选择了相信,这倒不一定是曹休单纯,首先是夺取州郡的机会难得,功劳又足以光耀史册。再者,曹休此前四战四胜,即使这裏面有诈他也无所畏惧,大不了不就是埋伏吗?吴军一共才多少人?我带十万大军去,看你怎么伏击我!
曹休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中了诈降计,而是他小看了吴国那个很擅长创造奇迹的对手——陆逊。陆逊竟然组织了九万人来打曹休的埋伏,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一再强调缺人是吴国最大的短板,九万人的规模说明陆逊对曹休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当年迎战刘备。
曹休也真有两把刷子,在进入敌人埋伏圈后竟然还设置了自己的两路伏兵,但这点儿小把戏被陆逊尽收眼底。魏军伏兵被轻易打掉,十万大军有一万人被生擒,回国的退路也被切断。
当天夜里,魏军的恐慌情绪爆发,曹休没有曹仁的本事,面对几万人的集体恐慌他束手无策,抛弃所有战略物资只求逃命。但退路已经被切断,往哪里跑啊?好在此时忠于魏国的老牌儿谋士们还没有死绝,贾逵预料到曹休会有危险,等不及援军到来,带领少量人马和大量旗帜大造声势前来搭救曹休。吴军已经占了大便宜,又忙于搬运曹休留下的物资,曹休这才死里逃生。
曹休回到京城后明白了什么叫做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原来我曹休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就是这么个货色!曹休的自信心彻底崩溃,感到无颜苟活于世,不久就把自己窝囊死了。其子曹肇曾经一度位列曹睿临终前指定的五名辅政大臣之一,由于刘放、孙资的捣乱,屁股还没坐热就守着老爹留下的爵位赋闲在家了。
公元230年,曹真也在惭愧和悔恨中死去。
曹真不是不作死就不会死,他的败亡是纯粹的天灾人祸。曹真挫败诸葛亮的两次北伐后觉得堂堂中原大国竟然在小国面前采取守势太不像话,而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攻下武都、阴平二郡更是促使曹真力主伐蜀。可曹真不幸地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遭逢一个多月的大暴雨,水汽、雾气交织成白茫茫的一片,所有人都变成了盲人一般,士兵们只能一点一点地探路,耳畔响起的是战友们坠入万丈深渊的惨叫,却听不到落地的声音……曹真悔得肠子都青了,怪不得出征前大伙都反对。现在哪有脸回去?善解人意的曹睿及时下达了班师回朝的诏书,让曹真有一个台阶下。
趁曹真大军还在爬山,魏国边境空虚,诸葛亮发动反击,魏军郭淮、费曜部惨败。而本应配合曹真的司马懿所率部队还在装模做样磨磨蹭蹭地走一步退一步等于没走。天公不作美,汉武侯算计在前,晋宣帝扯腿儿在后,曹真焉能不败?
祖国统一是东境守护者曹休和西境守护者曹真毕生的志愿。曹休堪称一流将领,但不幸得到了顶级帅才陆逊空前绝后的“重视”。曹真力挫诸葛,却也是防守有余进攻很挫。第二代曹家将之所以显得比第一代逊色很多,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曹丕防兄弟如防贼(可惜了曹彰,唉。),信得过的人太少,立曹睿为太子的时间又太晚,父子二人还都英年早逝,曹家将不仅规模缩小,梯队建设也出现了断档。横向上人手不足,纵向上又没有年轻人能够顶上。老是不纳新,再好的社团也撑不住啊。
第二、曹休、曹真提拔太快,缺乏历练。虽然两人的军事才能属实不低,但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太差,立下一点功劳就急速加官进爵,工作上顺风顺水,以至于一次失败就成了过不去的火焰山。这个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诸葛家族的第二代身上。司马家族能够夺取天下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司马师经受的挫折较多,能够挺过东兴大败的阴影。司马家族的子弟普遍是在三十岁才出仕,这一传统使它们至少在心理承受力上要比其他家族的二代们强大得多。
谁都明白,来得容易的东西,去得也容易。只是很多时候,只顾着尽快对你好了。
<p/><h3>三、改革家曹爽的纸牌屋</h3>
曹休、曹真谢世之后,曹家将出现了九年的断档。军事指挥权被司马懿、满宠等外姓大臣掌握。直到公元239年,病得神志不清的曹睿好歹算是想起了曹家将,曹爽侥幸登场,成为第三代曹家将的领军人物。
<strong>出身</strong>
曹爽,字昭伯。曹真长子。由于因缘际会和历史的黑色幽默,曹爽在曹睿死后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在一群有志青年的辅佐下,逐渐压倒司马懿为首的士族集团老人政治,成为曹魏实际上的国家元首。
<strong>试验</strong>
曹爽的具体事迹,在前作《司马家族》一文中已有讲述,本文主要谈对曹爽改革的思考。
前文说过,做皇帝的难点在于限制特权阶层。如果怕麻烦就不负责任地向特权阶层妥协,把问题往后拖。
曹丕时代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搞经济建设,二是攻打吴国。
曹睿时代也主要忙活两件事,一是防御诸葛,二是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大魏“添砖加瓦”。
曹爽时代,其实只忙活一件事——通过改革限制特权阶层的膨胀。当时外戚和宦官都已不吃香,九品中正制使朝廷里密密麻麻的到处都是世家子弟,庶族要想出人头地越来越难,皇家的权威也被士族们逐步消解。
特权阶层有时是贵族、有时是庄园主、有时是大地主、有时是大资本家,但特权阶层的追求是亘古不变的——通过联姻和欺上压下来发展壮大。这不是道德问题,只是属性使然。对付特权阶层是负责任的执政者们永恒的主题,方法目前来看只有两种:
一、发动群众消灭特权阶层。
二、通过光明伟岸的制度和伸手不见五指的手段限制特权阶层。
第一种办法在社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之前只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所以没有提到爱国是因为人类没有特权阶层的时候也就没有国家之分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能力是存在差异的,不管你消灭多少特权阶层,总会有新的特权阶层蹦出来。
第二种办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总比不治或者往死里治强。至于如何治本?当然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了。
曹爽限于历史的局限性,只能努力去治标。他任用夏侯玄等人改革九品中正制,希望恢复唯才是举的人事制度。但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放弃既得利益,改革意味着阻力巨大。而曹爽职位虽高威望却不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出兵讨伐小国以加强威望。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勃列日涅夫的老人,是他的知音。
曹爽觉得可以通过政治改革,一步到位重现曹操时代的荣光。许多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戈尔巴乔夫的中老年人,也是这么想的。
曹爽不明白,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对外战争的确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凝聚人心,进可登高一呼,退可虽败犹荣。而挑起战争,去对付一个相对弱小的政权,一旦受挫就会陷入战争泥潭,威望扫地,留下千古骂名。
曹爽不明白,直接搞政治改革难度太大,一着不慎就会全面崩盘。推进经济改革,逐渐改变上层建筑,看似迂回实则稳妥。即便强如曹操当初要搞唯才是举也要以屯田制度限制士族对土地的兼并,使士族无法垄断土地和知识。
即使没有司马懿发动的政变,曹爽的改革也不会成功。即使曹爽对外攻灭蜀汉,对内把司马家族杀的鸡犬不留,他也还是不会成功。因为曹爽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
但,曹爽绝不是演义里那个只配被人耻笑的,驽马恋栈豆的蠢蛋。千百年后的苏共领导人都不明白,让曹爽如何去明白?中国几千年来能够成功主持改革的执政者又有几人?难道不负责任不丢人,负责任的失败者反倒丢人吗?曹爽本可以安于享乐,和特权阶层们把酒言欢,曹魏的基业够他挥霍几辈子的了。可曹爽没有像很多好逸恶劳的同行那样把肥肉吃光,把硬骨头留给后人去啃。
人们耻笑曹爽主要是因为他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拒绝了智囊桓范提出的转移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向只有洛阳一座孤城的司马懿投降。
决策之前,曹爽考虑了整整一夜,其实他思考的无非是他要怎么带领那些全家都处于司马懿控制下的仪仗队和文官们,从洛阳郊外行军三百四十里山路到达许昌?桓范骂曹爽是猪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建议是唯一的生路,罗贯中把曹爽写成了猪是因为贬曹是他不懈的追求。但转移许昌的计策其实危险重重,就算司马懿一时脑残不派追兵,曹爽身边的人哪个都有可能为了保全家属把他卖了。十死无生的绝境,就算要骂曹爽是猪也该骂他大意,把自己搞到这步田地,而不该是骂他选了哪种死法吧?
曹爽的确德行有亏,他占有曹睿的姬妾,纵容手下圈地之类的烂事儿也确实该骂。但《三国志》里说曹爽有篡位之心,恐怕是连陈寿自己都不信。也不想想为什么曹爽在最后时刻都没有以小皇帝做人质敲诈勒索?
中国的传统史书重视德道到了只重视道德的程度。一个什么实事儿都不干的嘴炮儿,只要没被抓住什么污点,就会受到赞扬。相反,一个肯干实事儿的人只要德行有亏就会被打入另册,被千人踩,外人踹。此之所谓“君子”“小人”二元论是也。
这样的是非观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天经地义,因为当时的人们平均文化水平太低,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是两千多年过去了,要是还用这套标准,还为了避免功利就非要倒向教条儿……轻则容易被煽动、蒙骗;重则成为“矫枉必须过正的”的信徒亦或是网络暴力的帮凶;晚期就是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逮谁咬谁的疯狗。
曹爽的确愚蠢,他的改革方略属于事前拍胸脯、遇事拍脑门、事后拍屁股,想一出是一出。他的防人之心也因为自我膨胀而星随流云散,这才给了老病垂死的司马懿上演惊天大逆转的机会。然而曹爽的选择,比起曹丕、曹睿,至少是更具勇气,也更有担当。曹爽的不摸石头就过河,为后来的改革者提供了血淋淋的宝贵教训。
主持改革是这世上最难、最难的工作,曹爽虽蠢却蠢得可贵。后三国之所以没有前三国精彩就在于蠢人太少,聪明人太多;理想主义者太少,现实主义者太多。曹爽的寂寞,不只是时代的寂寞,更是历史的寂寞。
<strong>结局</strong>
公元249年,曹爽在拜祭曹睿时遭遇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政变。曹爽不肯挟持皇帝,经过亲切友好的谈判,双方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换了意见。司马懿赌咒发誓,表示会切实保障曹爽的生命财产安全。
给先帝们擦了十年屁股的曹爽决定隐退,不久被司马懿夷灭三族。立国仅仅29年的曹魏帝国就此名存实亡。
司马懿的心黑手狠,出乎了曹爽的预料,也出乎了很多支持司马懿政变的士族大臣们的预料,毕竟很多士族都只是想让曹爽下台以维护家族的既得利益,根本没想过要帮司马家篡权。只是这时他们才发现,曹爽之后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司马家族前进的脚步了。
曹爽撼动了士族的利益,司马懿撼动了士族的灵魂。撼灵魂易,撼利益难。如是而已。
有趣的是,厚黑学的鼻祖司马懿一生中最窝囊的几年时光不是因为奸雄曹操,也不是因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恰恰是因为这个“猪头”曹爽。呵呵。
<p/><h3>尾声</h3>
明明是一群三国的汉子,却颇有些《红楼梦》的味道: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