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后董卓时代(2 / 2)

后世除了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等少数人以外,大部分人都已经对挟天子以令诸侯划得来这个事儿达成了共识。但放在当时来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概念并未形成,好好的土皇帝不当,弄这么个领导回来实在是一件糟心事儿。虽然盖个章、发个文件、升个官儿之类的业务方便了很多,但与之相对的麻烦也不少。听皇上的吧,太不自在。不听皇上的吧,就会授人以柄,落下骂名。最烦的是,忠于皇帝的人会整天想要你的小命儿。纵使是使用这一套最娴熟的曹操,汉室的存在也一再地令他头疼,使他在鬼门关上走了好几遭。

综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事儿即便有好处也是一个难度系数极大、操作颇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傀儡皇帝在一起工作就像是一段同床异梦的婚姻,只有像曹操这样的“情圣”才能以卓绝的能力维持得下去。

<p/><h3>献帝东迁</h3>

公元195年的献帝东迁牵扯到的人物太多,笔者为了不增加读者记忆复旦,只捡主要人物和主要经过讲述。

<strong>第一阶段</strong>

五名将领护送天子东行。除了郭汜和张济,其他三位分别是:

西凉军元老杨定;

黄巾军余党(白波贼)出身,曾投降李傕但已独立出来的杨奉。

曾经是牛辅部曲,后来做了皇帝老丈人的董承。

虽然行进方向确定是东方,但在目的地究竟选在哪儿的问题上,郭汜与其他人产生了龃龉。刘协以绝食相抗争换来了郭汜暂时的妥协,但郭汜不久就反悔,阴谋胁迫皇帝掉头向西。消息走漏,忠于皇帝的大臣紧急召集其他几路军队护驾。这些军队的指挥官出于对官位的渴望和政治投机的心理暂时团结在皇帝周围。郭汜得到消息,抛下军队连夜逃离。

<strong>第二阶段</strong>

天子一行到达老狐狸段煨的驻地。段煨以隆重的礼仪迎接,赢得了落难皇帝的好感。之后无论杨定等人怎样中伤段煨谋反,刘协都坚决不信。杨定率军攻打段煨军营,久攻不下。段煨则照样负担天子和和百官的生活开销,终无二心。在皇帝的仲裁之下,杨定与段煨和解。

自从天子东归,李傕、郭汜两位渐渐地想起了有皇帝在手的好处,像很多分手后的恋人那样越来越后悔。趁着保皇军内讧的机会,他们打着援救段煨的旗号杀了过来。

杨定大败于李、郭之手,逃亡荆州,自此下落不明。

张济因为与杨奉、董承不和而倒向李傕、郭汜。三位当年的老师长一起与杨奉、董承的保皇军大战于弘农郡的东涧。战斗的结果是保皇军溃败。

段煨依然保持局外中立,他近期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老乡贾诩的兴趣。贾诩脱离李傕团伙,来到段煨军中效力。

<strong>第三阶段</strong>

天子一行仓皇逃离,全部的辎重、典籍、文件都被丢弃。

杨奉、董承诈降,行缓兵之计,秘密派人联合河东郡的黄巾余党(白波贼)以及南匈奴右贤王。大汉天子竟然沦落到需要黄巾余党和匈奴人来救驾了,每每读史至此,常自掩涕。

得数千生力军相助,这支成分复杂的保皇军终于打了胜仗,得以继续东行。但李傕、郭汜的追兵很快就卷土重来。保皇军再次战败,损失比东涧之战还要惨重,连续败逃四十里路到达陕县才借助地形扎营守衞。追兵绕着皇帝的营寨大喊大叫,保皇军不少人都有了散伙儿的念头儿。

摆在14岁的刘协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在准备完全不充分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强行渡过黄河,要么重新回到李傕、郭汜的手中当他的傀儡。刘协选择了前者,虽然这位皇帝一生的努力并没有挽救大汉王朝的命运,但他一生所作出的一次次选择足以让他成为最无可挑剔的亡国之君。

强行渡河的结果是这支队伍只剩下了几十个人。跟随的官员、宫女、百姓未能渡河的,都遭到乱兵的掠夺,衣服全被脱|光,冻死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但由于追兵没有船的关系,刘协好歹是逃出生天了。

<strong>第四阶段</strong>

最后的这点儿保皇军终于到达了靠近洛阳的河东郡。不管是谁只要送来点儿吃的穿的,都能当大官。连夜赶工制作官印都已经来不及,只好用锥子简单画画做一些粗糙的临时用品。很多小人物都藉着皇帝落难的机会留下了可以终生吹嘘的美好回忆,他们坐到皇帝身边大吃大喝并且随意戏弄百官。

没有宫殿,连一间会议室都没有的刘协还是像列祖列宗一样召开重臣会议,大会在一片用荆棘做篱笆划出来的空地上隆重召开。士兵们像看戏一样对着过家家式的朝廷有打有闹,有说有笑。维护着刘协最后一抹尊严的只剩下那一片荆棘。

官位的跳楼价、大甩卖、清仓大处理终于使刘协的政府恢复了一丝元气。各路诸侯凑份子进贡的军需物资陆续到达之后,刘协派人与李傕讲和。无力东进的李傕放回公卿百宫,也归还了一些宫女和皇室的车驾、器物、服饰并从此不再来骚扰刘协。

公元196年,在荆州牧刘表的赞助下,洛阳再一次盖起了宫殿。落难皇帝终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从长安到洛阳的一路上,刘协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艰险、饱受屈辱,九九八十一难,被他一一克服。

至此,后董卓时代宣告结束。

<p/><h3>后董卓时代的尾巴</h3>

公元196年,护驾有功的将军们继续争权夺利,杨奉、董承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杨奉出走,先投袁术后投吕布。董承则秘密地邀请兖州牧曹操向洛阳进发。张济因饥饿进犯荆州,死于流矢之下,部队由其侄张绣接管。后世许多人都记得张济恐怕更多的是因为他留下的那个美艳的遗孀(邹氏)吧?

公元197年,郭汜被部将所杀。杨奉依附于吕布之后遭刘备诱杀。贾诩在这一年因为段煨猜忌自己投奔了张绣,后来贾诩因为一系列算无遗策的表现和精明的谋身之术深得曹操、曹丕信任,成为了曹魏帝国的开国太尉,以七十六岁高龄寿终正寝。

公元198年,在刘备的劝说下,吕布被曹操所杀。段煨在这一年奉曹操之命参与了消灭李傕的军事行动,这位老狐狸直到公元208年才去世,官至九卿之一的大鸿胪。顺便提一下李儒,这位《三国演义》里董卓的第一谋士在与他关系良好的李傕兵败身死后便下落不明了。

公元199年,董承密谋以“衣带诏”推翻三年前他一手召来的曹操。由于核心成员刘备的突然离去,计划被搁浅。一年后,董承因计划外露被曹操处决。至于“衣带诏”究竟是出自皇帝的授意还是董承假传圣旨?

《后汉书》认为是皇帝的手笔。(其实这一说法的影响力主要还是来自《三国演义》)。

《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则疑是伪诏。

《后汉纪》则直接认定是假传圣旨。

笔者认为,以公元199年刘协与曹操的关系,再加上袁绍大军的威胁,“衣带诏”的实质应该是董承的一己私利,他被曹操所杀是咎由自取。

<p/><h3>尾声</h3>

董卓时代以及后董卓时代是如此地令人尴尬。

皇甫嵩、朱儁这样传统意义上的忠臣良将其实更像是两只老狐狸。

曹操、孙坚这样的热血青年在对这个时代彻底失望后选择了不择手段地将自身实力壮大。

按说董卓这样的枭雄掌握权力已经相当糟糕,没想到因为王允的一连串的失误,李傕、郭汜这种连枭雄都够不上的跳梁小丑也粉墨登场了。

至于贾诩,自从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以来,他已经接近于被神话了,笔者也就没有必要再在他身上耗费更多的笔墨。

最令人动容的应该是刘协,他在少年儿童的年纪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可圈可点。虽然无论是刘协还是百姓们的境遇在之后的时代也好转得相当有限,但毕竟少一个军阀,这世上就多一分企盼。一个皇帝总好过“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局面。

最后,请允许笔者以曹操的诗篇《蒿里行》哀悼一下那个时代消逝的生命,毕竟曹大诗人对那段噩梦般的岁月是最有发言权的。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