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这一次朝议,非常重要,明确的让新汉朝的所有朝臣,都清晰的明白到现在在新汉朝的形势,让众臣心里产生一个危机感,让他们明白,别看现在新汉朝看似强大,发展起来顺风顺水,但是,一个不小心,那么就有可能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跟着,再化危机为机遇,让众臣看到了光明的前途,进而齐心合力,把他们该做的事都做好。
命令下达之后,朝议结束,众臣散去,各施其职,各自负责好他们应该的份内之事。
朝堂上,还剩下一众新汉朝的重臣,刘易的一众心腹大臣。
原来,是蔡邕、卢植、荀爽、郑玄等等一众老臣,他们还要事要跟刘易反映一下。主要是,新汉朝发展到了现在,不知不觉十余年了,像卢植、荀爽等臣,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老了,精力不继,准备辞去一些朝廷的职务,当然,并不是现在,而是等打了这一场大仗之后,他们决定完全放弃手上的权力,完全退隐,专心他们的学问。
还有就是,眼下,新汉朝算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了,大汉天下各地,不少谋臣武将都主动来投。这些人,经过这些老臣的考核,以及他们在西山军校的学习,有些已经有了安排,最早的一部份,已经任其为朝中的朝臣了。但是,他们也发现,当中有些文臣及武将,有点虚有其表,或者说,他们有志向,但是其才华实在有限,当不得大用。甚至,个别的,刘易有点看重的,却也不算是真正的有大才。
他们还举了一个例子,便是杨凰的义父缝纪,刘易因为心里甚爱杨凰,对于她这个义父,一直都比较看重,加上,毕竟也是名士,刘易一直来,都不会怀疑他的才能。刘易本还打算,到时候,或者可以让其成为三公九卿之一。可是,据蔡邕、卢植等人的观察,他们认为,缝纪有才,但却非大才,不可身据高位,否则,怕还真的才有不逮,反倒是让其治理一郡一城,他或可会如鱼得水。但有一点问题是,他个人亦有点自负,一心想入朝堂,当然,入朝堂倒也没所谓,但是,怕给的官位底了,他又会不太高兴,所以,他们希望刘易去跟缝纪谈谈。比如,让他回冀州为邺城太守或信都太守的,如此就最合适不过了。
刘易一直来倒还真的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被众臣提起,刘易不禁也有点重视起来。毕竟,现在的新汉朝,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新汉朝了,新汉朝朝廷已经渐趋完善,在有限的朝廷官位当中,对每一个官位的任用,都得要谨慎,必须要选取有真才实干,能胜任所在官位职责的人才来担任。
新汉朝,戏志才、贾诩、荀彧,三人为三公,近十来年都没曾有调动过,另外九卿,却已经换了不少人。老臣的提醒是对的,毕竟,但凡是有才能的人,他们一般都不愿甘于人下,或者,就算是暂时能屈人之下,也希望能有一朝可以进身仕途巅峰。如果刘易随意便可以命令某人可任什么的官职官位,那么,极有可能就会打破平衡,会导致在职的一些有才能的朝臣心里不瞒。
现在的新汉朝,已经过了那个人才紧缺,只要是能写两个字的都能被重用的时候了。
刘易认为,也差不是时候推出一个文官如何获得晋升的制度了。还有,新汉军方面,虽然早就制度了军中将士的晋升制度,但估计也得要再完善一下,不过,这方面的也不用太过着急,到时候,可能也得要用到了后世的那个给军将策封军军衔的军衔制。
嗯,刘易现在就得要好好的考虑文武方面的晋升问题。最迟,一统大汉之时,就得要颂布实施。
刘易对他们表示自己已经知道,并会重视之后,众老臣便满意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