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翎回寿春,于禁、臧霸、孙观三人上前拜见,张辽于旁见臧霸、孙观在,乃召两人近前询问,臧霸苦脸与孙观相视一眼,见其连连点头,乃将前事说来,俱道颜良的不是。张辽听罢,拍案而起,话还未及开口说道,便震动伤口,溢出鲜血来。陈翎见之,忙唤人将张辽扶下去好生休息,不必为他事烦恼,一切有我。陈翎不待见于禁,本来见过此人之后,无话可说,便听臧霸诉苦起来,听罢臧霸、孙观两人所言,只是嘿嘿一笑,不言其他。陈翎脸色高深莫测,臧霸、孙观两人不知他心意如何,只得告退而出。待出了大殿,臧霸对孙观言道:“昔日,他陈翎只不过是奉先公…”“慎言,慎言!”孙观听得臧霸这般说道吕布,赶忙劝阻道。眼中带着一丝不屑,臧霸改口说道:“想当年,他只不过是陛下帐下一小吏,如今你我两人竟然只能看他眼色行事,所为何来者?”孙观亦叹道:“早知如此,你我两人应该占据一片山林为王来的更为爽快一些。”听得孙观这话,臧霸苦笑,现在也只能私下相互发泄一下,不作他想了,难道真能如孙观所言那般处世?翌日,陈翎帐下刘贤至两人营中,向两人秘授计谋,臧霸、孙观两人听罢,连连称赞不已,把刘贤从后门送出之后,便开始着手准备起来。再一日,陈翎筵请将佐赴宴,席中陈翎以小事见责臧霸、孙观两将,张辽为其两人辨驳,反遭陈翎当庭怒骂。陈翎骂道:“若非当日相城我提携于你,张辽张文远你何以有今日?!”张辽气急败坏,携于禁、臧霸、孙观三人从寿春出,竟然直接回徐州去了。张辽一军行至半途,于禁忽率部脱离军势去往寿春,张辽大怒,衔尾追击。张辽伤势不曾痊愈,非是于禁的敌手,为于禁击溃其军,下落不明,而臧霸、孙观两人率残部竟然投合肥而来。心患此乃是陈翎的诈降之计,孙策不纳其两将,令臧霸、孙观两人另驻一地,蜗居左近一小县中。时至如今,臧霸、孙观两人才知晓前几日合肥全城缟素竟然是周瑜死了。语焉不详,不过往来接触,臧霸、孙观两人还是探听出一些暗道消息,周瑜在孙策府中被下人暗刺,伤重不治死了。暗自咂舌的同时,臧霸来与孙观商议,臧霸言道:“仲台,大人遣你我两人来此施计,为的是来日攻下合肥。如今周瑜这一事颇为重要,…”臧霸望向孙观,等待着他的建议。孙观闻言,急忙罢手劝说道:“大事要紧,此等小事就不必向大人禀报了罢?”说完此一句话,孙观嘿嘿一笑,转首望向东南方说道:“现在你我为大人效命,应该以大事为重!”臧霸无奈,孙观的意思他明白,陈翎能够选中两人作为内应的其中一项缘由就是自己与他孙观有过一段山寇的经历。如何取信与他人,如今最佳的策略便是做真正的自己,尽量尽力去抢掠。心中有了计较的臧霸,乃罢了向陈翎送出消息的心思,转而去思量怎么快速增加自己的军势。居小县不到三日,臧霸、孙观两人引兵出,强掠周围一带郡县,不管是归属孙策一方,还是陈翎的辖地,都遭受其毒手。此事报予孙策知晓,孙策震怒,不过念及此两人时值自己与陈翎争雄之际投向自己,不能以平常视之,乃令两将扎营合肥城外。刚刚在合肥城外扎下营盘,臧霸、孙观两人与程普起了争执。事出有因,就是程普连闯陈翎三营的故事,臧霸、孙观居此地被孙策帐下所有将校看轻,自思不该忍气吞声乃寻事上门,邀斗程普。臧霸、孙观两人投孙策麾下十日不到,就闹出这许多的事来,让孙策头疼的同时,竟然去了孙策的疑忌之心。比试这日,孙策亲自来为两方分解仇怨,臧霸、孙观两人大怒,竟然引军南下,去了巢湖做起水寇起来。当初陈翎给两人的缄言是随机应变,想不到两人竟然做到这般地步,不知是喜还是该忧?巢湖就在合肥的南部,孙策能够容忍臧霸、孙观两人在自己的腹地为水寇,其心胸可见一斑,臧霸、孙观两人犹是感激,乃引军回,重新驻扎在合肥城外。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已经是建安十二年十二月中旬,孙策料陈翎不会来攻合肥,乃起意回建业,担心江东之事是其一,周瑜一事是其二。就在孙策启程的这一日,忽有飞马来报:“陈翎帅大军三万兵指合肥,欲图江东!”张辽一直待在寿春,于禁倒是借着臧霸、孙观两人之事回了徐州,徐州不能无大将,于禁此人有勇有谋,就算陈翎看不上,张辽以为此人是能够担当起徐州的重责来。随着于禁转道回徐州,陈震自北海归寿春,陈翎自思身旁文武不缺,乃决心在过年之前做最后一次攻伐,一探孙策的虚实。合肥到底死了谁,孙策一直没有发丧出来,陈翎不清楚,于此一战之后,应该能够知晓,此是其一。其二便是已经是十二月中旬了,吕布、诸葛亮两方军势也应该会在这一段时日撤军而归,陈翎担心过了今年,就再无这么好的机会能够歼灭孙策兵势。如今在江左这一边孙策的军势只有鲁肃一军,与他合肥一军,庐江经过张辽、孙策两人数次攻伐,已经是在可弃之列。派驻了兵马过去,能不能守住是一个问题,既然都这般了,何必在意这一地?相比孙策的兵势,陈翎以为尽量耗损他的兵马,才是自己当前应该谋划的大事。而合肥城中虽然有消息传出,说是周瑜被暗刺丧生,陈翎却是不信,这是缘于周瑜此人的剑术亦是不凡,自己曾经亲自领教过,怎会丧命在一刺客手中?何况,据自己所知,华佗一直在建业,没听说他前往合肥的消息,如此一想之后,种种事项表明,此乃是孙策的一计。只是这一计颇为奇怪,令人深思不解到底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