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2 / 2)

戏忠和郭嘉都挑眉看向荀攸,示意:这该怎么说?要不还是你自己回吧!

额,那好吧!

荀攸心领神会,回道:“海水之汹涌比之江河大了无数倍,因此在海边修建如此庞大的码头,与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的长城可谓是旗鼓相当。”

“再观脚下的青石路,在下也是见过驰道的,比之却是远远不如。”

“哈哈哈!”

魏攸笑了笑,道:“谬赞了!”

“码头与长城相比还是差了许多的,不论是修建难度,还是规模的大小,都有不小的差距,不过长城之于中原,是一道雄伟坚固的防线,但这里,却是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能通往海外的港口。遥想当年远征海外,就是从这里出发,所以,要论意义,二者却是我们这个码头要占优势。”

“远征海外?”三人震惊得不行,忙又问道,“难道海外还有土地不成?”

魏攸点点头,但没有细说的意思,只是含糊道:“这自然是有的,以后你们自知。”

说完,又接着说道:“再说这青石路,与驰道相比,那绝对是更好,只是当年始皇修建驰道,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当然了,我们这青石路自然也有这意义,但到底非是兵家要地,与驰道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要说对百姓来讲那就意义重大了,城与城、村镇之间的联系可就紧密多了,大家相互走走所花的时间,可就要少很多了。”

“郡丞的意思是……辽东每个城池与城池之间,以及周边的村镇都是这样的路?”若说远征海外只是让他们感到震惊的话,那这可就是晴天霹雳般的震惊了,就是吓死人不偿命的那种。

远征海外,意义不小,但对辽东而言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但这城村镇之间的道路,那就十分重要了,无论是交易,还是走亲窜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别提还有着快速出兵、支援的作用了。三人可都是汉末三国最顶级的谋士,只是一瞬间就能想明白这些。

魏攸点点头,道:“虽然还有不少村镇之间的道路没有修好,但是也相去不远了。倒不是没有人手、青石之类,而是三合土的产量就那么些,想快也快不了。”

说到这里,魏攸就有些着急,因为三合土的原材料有一样面临着缺少来源的局面。

“三合土?那是什么?”

不怪乎三人孤陋寡闻,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东西真正出现也不是现在。魏攸也没有瞧不起人的意思,将公孙度对他做出的解释转述给了三人。

“青石之间就是用的三合土进行黏合?不知道耐水性如何?会不会一下大雨就坏了……”

“自然不会!只是在修建的时候必须的是晴天,而且在三合土尚未晾干的时候也得注意不能被雨水给淹了,但等干了之后,就和石头没有多大的区别了,无论是硬度,还是其他。”

“那这得征召多少劳役才能修好?”

“劳役?不不不!我们这里没有,寻常百姓要是想要帮忙修建,没有工钱,但每天两顿饭。”

“那怎么可能修建这些……”

“自然是俘虏了?”

“俘虏?”

“是的,俘虏!早年间,辽东为扶余、娄挹、高句丽、鲜卑所祸,民丁不丰,自主公至此,方才有所好转。后来鲜卑单于檀石槐南侵中原,隔断辽东与中原的联系,扶余等族趁势来攻,令主公大怒,亲自领兵击退来犯之敌。来年,兴兵复仇,接连破灭扶余、娄挹、高句丽三族,就连鲜卑亦是被打得又不少部落来投。”

“如此三族俘虏上百万,均贬为苦役,视其情况将服劳役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因此,才有了这些……”

……

公孙度行走间,也注意到这些变化,回头扫了眼魏攸等人,见他们聊得挺开心,倒是放下了心来。

沓津城,即原来的沓渚。在沓津港修好以后,干脆改名沓津,证明二者之间关系紧密。

如今,沓津城可不是原来沓渚那个小城,比之之前大了近十倍,城墙之高,足有八丈,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发现了海路,自海上杀来。虽然这个可能性很小,但有备无患,而且扩大也是势在必行的,在不能暴露的情况下,一些东西要想弄到中原去卖,就要打此地经过。

沓津城俨然已经成了汉末海上贸易的一大枢纽,虽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

喜欢三国之公孙大帝请大家收藏:三国之公孙大帝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