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选官制度(2 / 2)

又让熟悉地方情况的州郡长官亲任察举官,这就能把各类人才作为察举对象,选士任官,这无疑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治。

而之前秦国的军功制不利于按才能来选拔官吏。在军功制下,授爵仅以其军功为依据,如此便剥夺了许多非身强体壮的士人之权利。

察举制的好处,还不止如此,察举制还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与军功制相比更加明显。

在察举制下,察举权虽下放到地方,但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握,中央仍可自由委派官吏。

而在军功制下,极易出现地方诸侯“功高盖主”的现象,对皇权造成威胁。

但,有利自然就有弊。

察举制虽有上述多种优点,但也有其严重弊端。

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科目很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之众,不可能把所有贤人都推荐给朝廷,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身未得任用,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两汉由察举而成为官吏的士人只占总官吏人数的极少部分,而且有许多小人利用察举机会,或贿赂或靠关系千方百计使自己成为被察举对象。

还有,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

特别是在其后期,弊端日益严重。到东汉中后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

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社会上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

此时的察举制已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不论是何种官僚制度,一旦变成世袭制,它便很快就要腐朽下去。

正因为如此,察举制的恶化,在魏晋时期,由陈群提出来的九品中正制,更是将察举制彻底葬送了。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九年义务教育里,就特别描述过,他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

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这种门阀世家,逐渐壮大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威胁皇权。

袁耀身为一个现代人,自然明白这种制度的弊端,所以他在自己的领地里,自然不愿意,将这两种制度,发扬下去。

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改革。

而如何改革,其实也很简单,那便是,将后世的科举制度,提前几百年弄出来。

只有科举,才是出路!(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