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招贤之法(2 / 2)

“徒儿不知。”

“你很有天赋,对文学的造诣极高,日后能成为受人敬仰的文学大家。”

袁耀冲着王粲夸赞了一句,让王粲颇为兴奋。

袁耀可是他的偶像啊,能够被偶像称赞,还说他日后能够成为文学大家,能不高兴么。

见王粲这么高兴,袁耀也就开始说起了正事。

“为师,之所以收你为徒,一是看中了你的才华,另外一点,则是有一件名垂千古的大事,要你帮忙。”

像王粲这样的文化人,最希望的是什么,他们不会有称王称帝的美梦,也不会想着统兵征战沙场,这种事情不是他们能够做的。

文人,无非就是希望名垂千古,与孔孟比肩。

袁耀就是要给王粲这个机会。

王粲一听有能够名垂千古的事情交给自己做,哪里还忍得住,脸上立刻就泛起了一丝激动之色。

当即就冲着袁耀追问。

“师父,有何大事,尽管吩咐,仲宣绝不推辞!”

“为师想要在江东之地,建立一所学堂。”

学堂这个东西,其实自古有之,真要说起来的话,在西周的时候,就有正式的学堂了。

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在那时候就有了完善的知识传授体系,根据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来说,当时的统治者是非常重视教育的。

所谓“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教育机构必须设立在官府中,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但是也是受制于当时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制约大部分书籍是竹简制作而成。

而且大部分都是孤本异常珍贵,所以大部分学校都是掌握在政府机构,和贵族手中,从而形成了“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畸形状况。

这也导致知识只流传于上层社会,而社会底层得不到开化。

之后因为西周统治力慢慢下降,周边的诸侯国慢慢兴起,但是随着中央统治力削弱,战争也开始变成常态。

这时候不只是为了国家安全强大,还为了培养人才,各个诸侯国的君王们也越发重视学校这一机构了,这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代了。

这是一个璀璨又耀眼的时代,因为战争的频发,各阶级贵族流落民间,为了生存和威望,很多人不惜在民间开始讲学。

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触知识,了解智慧,为随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学术大爆炸“百家争鸣”和一位足足照耀中华名族几千年的伟大圣人“孔子”埋下了伏笔。

时期最有名的学校代表,是齐国的官学稷下学宫和孔子代表的儒家私学。

孔子为何有名,正是因为他给了普通人,也有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

而袁耀要做的,也同样如此,他要推广教育,建立一所学宫,让普通百姓也能够在这里面学习。

这样做的目的,正式为了召集天下英才。

“建学堂?师父,你要建立一所什么样的学堂?”

“一所广纳天下英才的学堂,一所让所有百姓都可以上学,了解知识,掌握智慧的学堂。”

袁耀将自己的理想和王粲畅想了一下,王粲整个人都跟着激动了起来。

这么做,可不就是,要让王粲他声名鹊起,成为日后万古流芳的人物吗,虽然未必能够比肩孔子,但也绝对是为教育行列先驱者。(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