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老一辈的交口称讚(1 / 2)

九月甲午,魏帝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庚子,立皇后郭氏。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鳏寡笃癃及贫不能自存者赐谷。

皇后的册封典礼显得盛大而庄重,所到者皆是魏国高官或是宗室外戚等,当时郭嬛穿着凤袍,同曹丕站在一起俯视众生时,她由衷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扬眉吐气,为了皇后这个位置,她不知历经了多了波折,终究凭借着自己的步步为营,勾心斗角,终于登上了后位。若以她的经历写一部宫斗剧本的话,绝对能大卖,毕竟可是从最卑贱的侍女登上后位啊,这简直是要逆天……

虽然她的出身依旧被某些世家大族诟病,但是既然颍川荀家的那位家主都力挺这位皇后,那还不如跟随大流,在这裏,荀顗在朝中的能量已经初步展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荀家积累的财富也会越来越多,达到一个令人咋舌的地步。

册封典礼遵循北汉礼,毕竟册封皇后并不是婚礼,而郭嬛在这之前已经被扶为正室了,若是按周制婚礼的话,还要经过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馂余设袵)、婚后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还有什么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之类,简直繁琐不堪。

荀粲在被一纸诏书召进宫中炼丹这个消息并没有传播出去,他在明面上的身份还是太学博士,而曹丕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炼丹求长生的想法,其实他也知道长生太过渺茫,退而求其次的话,就是能用丹药治好自己的隐疾。

不过荀粲并没有直接开始炼丹,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居然是在册封皇后典礼上,为皇后演奏一曲,荀粲并没有傲气冲天的拒绝,但他也没有轻易妥协,自己可不是伶人,怎么可以随随便便的就演奏,所以他很委婉的提出了,演奏可以,但只能为皇帝与皇后两人演奏,其余的人,他觉得没这个资格。

这话的大体意思就是这样,但说得十分委婉,其中还隐隐的将点出了曹丕那不凡的品味,这让曹丕产生了一种优越感,想想也是,这荀粲可是南楚的竹隐先生,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所以曹丕便痛快的答应了荀粲的要求,荀粲这样的要求也让曹丕觉得,这个荀小郎到底还是有些傲气的,这样的话最好,容易控制。

荀粲在得知自己的要求被同意后,心中隐约松了口气,说起来他对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魏文帝曹丕还是有些畏惧的,他毕竟不是荀顗,能够获得曹丕的完全信任,他只是一介名士,听起来牛叉,但却没有实权,而他提出要求时,固然是因为一部分傲气的原因,还有便是想让曹丕知道自己的弱点与短处,那就是年轻气盛,小有点恃才傲物,这样的话,反而能让自己的处境更加安全一些。

所谓帝王心术,便是如此,越完美的人,他用起来就越猜疑,而荀顗多次在曹丕面前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对弟弟的看重,便是在向曹丕释放着一个信息,那就是他的弱点便在于荀粲,而曹丕召荀粲来洛阳炼丹,也包含着一层将荀粲握在手心当人质的意思,这样可以促进君臣的关系更加信任。

至于荀顗为什么放心将荀粲送到洛阳,这说明他在曹丕在世的时候,绝对是最完美的忠臣,而他更了解荀粲的能力,其实荀顗是没有弱点的,因为荀粲很强,而荀粲也是没有弱点的,因为他并不贪恋权力和美色,所谓无欲则刚自是如此,其实他也明白兄长的考虑,但却还是义无反顾的来这洛阳,说明他对于如何配合兄长,已经有了深深的默契。

这次为皇后演奏,也算是荀粲的首次面圣,向来对自己的琴道很有信心的他,却也破天荒的精心准备了一番,他一开始没搞清楚册封皇后与婚礼有什么区别,所以还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周制婚礼,其实周制婚礼之上并没有任何的音乐,繁琐的周制婚礼让荀粲看得昏昏沉沉的,不过他倒是记住一首贺诗。

《诗经》中的《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他记住这首《诗经》并没有什么复杂的原因,而是裏面有他的名字中的一个“粲”字,不过这首诗也让他突然来了灵感,这灵感来得很是突然,并不是读诗后立刻就得,而是在那皇后册封典礼之上,看到那令他难以忘怀的女王之姿时……而后他谱写出一首新的古琴曲,名曰《百鸟朝凤曲》,而再将道的意境融入琴中的话,他觉得弹奏此琴时,一定会狠狠的震惊曹丕一把。

这震惊自然不仅仅是让他对自己的琴技震惊,而是自己的“道术”,曹丕表面上似乎很放心荀粲为其炼丹,但以他的多疑,自然不可能完全信任荀粲,毕竟荀粲虽然修道,却不知道他的道行高不高,而荀粲这次,就要用自己的琴技来诠释自己的道行。

所以荀粲将弹奏的地点定在了那金墉城中的瑰丽花园之中,此时那花园的景象,自然不会像春天那般姹紫嫣红,毕竟已是秋季,但裏面的环境却是极好的,将其说成是鸟的天堂也不足为过,荀粲要的不是花,只是鸟而已。

在弹奏之前,荀粲也被受邀参加了皇后册封仪式,确实是盛况空前,而荀粲此时的名气也颇为响亮,原本他填写的婉约精致的小令,在老一辈文坛前辈眼中,那自然是不入流的玩意,仅仅是作为娱乐的存在罢了,而荀粲本人也好比那种后世的偶像派的明星一样。

但是这一篇《三都赋》出来,原本文坛前辈们还嗤之以鼻,认为荀粲根本不自量力,居然妄想写出媲美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这样名垂千古的作品,顽固的老前辈们觉得根本不用看,毕竟这《三都赋》仅仅是用了那么短的时间写出来的,而前者呢,考据资料,揣摩用词,要花很长的时间,以他们看来,像《三都赋》这样的作品,起码资料就得准备个五年六年的,然后逐词逐句的去雕琢,最后用个七年八年写出来还不多,若是完美主义者,估计要用个十年来写这仅仅一篇《三都赋》。

然而之后他们根本不屑于看的这篇《三都赋》,却在洛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居然让整个洛阳的纸价都上扬了,其中还有顽固到无可救药的家伙认为,这只是年轻人盲目崇拜的结果,直到发现自己周围的老家伙们都开始抄录一份《三都赋》在手后,他们这才不情不愿的随意浏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