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北海改编(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第三章北海改编

第二日,刘备启程前往北平公孙瓒处借兵。

临行前,陆羽对刘备道:“我们此次前去徐州,恐难再回河北,我想把这次孔融和糜竺送的钱粮以全用来给那些黄巾士兵添置武器盔甲,而且最好能把平原府库中的钱粮也一起取出,眼下天下大乱,唯有手握一只我们自己的队伍才能在这乱世中求得一席之地。”

刘备思索良久,点了点头道:“府库中只有不足五千贯,倒是粮食不少,有二三千担,我会顺道回平原,现在平原全交由宪和打理,让他将这些给你送过来。”

陆羽又道:“我军实力还须保密,不知主公可有认识贩卖兵器、马匹的大商家,从熟人那买不易走露风声。”

刘备这时道:“我会去找张世平和苏双两人的,二人都是中山的大商家,经常在关内外贩运战马和铁器,我会叫他们来找你的。”

陆羽听了大喜的点点头,刘备安排好一切,让陆羽留在营中和太史慈,管亥一起整编黄巾军,自领着关羽,张飞往北平。

陆羽一接手整编军队,顿觉得头大如斗。管亥的黄巾军说是三万大军,实际有战斗力的不过一万余人,其余皆是老弱妇孺。

而这一万余人中,盔甲齐备者不过千余人,好在孔融着急让刘备帮他击退曹操,不多久就送来了答应的一千套盔甲和三千多把兵器,这些都是汉军一流正规军的盔甲和兵器,倒让陆羽欣喜了一番。

陆羽将老弱妇孺,一些不愿留下来的和瘦弱不堪的黄巾军士兵送回平原郡屯田,剩余的精壮就只剩下了不到五千人,不过都是这些士兵都是久经杀场留下的士兵,以后稍经操练以后必将成为一支精锐之师。

不过骑兵太少使这支部队的一大缺陷,原刘备军中不过有数百骑兵,加上黄巾军那少得可怜的骑兵也不过千余人。

好在陆羽只发愁了几日,苏双和张世平就赶到了北海,还带来了两千匹上好的漠北战马,陆羽为此付出了近两万贯钱的代价,不过陆羽认为十分值得,在接受战马的当天,陆羽亲自到场,虽然他不懂相马,不过有太史慈和管亥在身边自然没有问题。

这时陆羽发现了一匹棕色的马十分特别,说他特别是因为陆羽竟然从马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种感情,马中有神,必是千里良驹,这是陆羽在一本杂书上看到的。

想着陆羽走了过去,问道:“这匹马叫什么名字?”

张世平这时走过来,担心的道:“这匹马叫棕耳,脾气十分暴躁,那些匈奴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他捉住,但没人能骑上他,所以才卖给我们,如果你不想要,我们可以换一匹。”

陆羽摇了摇头,看向身边的太史慈,太史慈看着棕耳已经是跃跃欲试。

陆羽向他点点头,于是太史慈上前解开棕耳的绳索,飞身跳上马背。

棕耳一离开绳索的羁绊,立刻又蹦又跳,尤其是发现有人敢坐在他身上后,更是用力的想把太史慈给甩出去。但太史慈死死拉在马缰,双脚紧紧夹住马腹,就像在随风飘舞的柳枝一般,任凭棕耳如何打滚翻腾也奈何不了他,棕耳蹦哒了大约半个时辰,终于老老实实的臣服在太史慈的胯下,或许他发现自己背上的人类是自己无法对付的吧。

为太史慈找到一匹千里良驹让陆羽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陆羽用这两千匹战马和刘备军原来的战马编组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好在黄巾军中不少士兵会骑马,倒没有遇上什么太大的问题,而刘备军此时不过七千多人,却拥有一支三千人的骑兵,实在是当时汉朝步骑比例最高的军队。

但是接下去就是盔甲和兵器的问题,在陆羽看来,除了孔融送来的那些盔甲和兵器,其他的盔甲和兵器都必须换,即使是原来平原刘备军士兵的盔甲兵器都是破烂不堪,然而陆羽发现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仅添置三千套骑兵的装备就花光了他剩余的钱。

此时他是一个子都没有了,可是还剩下三千多刘备军士兵穿着勉强算得上盔甲的皮甲,为了怎么弄钱,那段时间陆羽几乎把眉毛都愁白了,最后他把眼睛盯在了粮食上面。

北海城外,刘备军大营。

太史慈和管亥有些诧异的看着陆羽:“子诚,你打算把粮食都卖掉?”要知道这几年先是黄巾军作乱,后又是几年大旱,粮食可以说到了价比黄金的地步,而诸侯中谁掌握了粮食谁就可以招的到兵,像河北现在实力最强的阀门袁家就是因为钱粮充足,实力才会成倍的增长。

陆羽点点头道:“现在主公不过是一个平原相,按照汉朝的军制规定,一县之地兵卒不可超过八千,一郡之地兵不可超过三万,现在我们恐有这么多粮食也无法招兵,否则周围的这些势力都会抢着借这个借口把我们除掉,而孔融恐怕也不会放过我们,所以我们只有尽力武装现在这些士兵,而要兵器,要盔甲就得拿钱去买。”太史慈和管亥听了点了点头。

管亥这时仍有些担心的道:“卖光粮草,以后我军粮草如何筹措?”

陆羽微微笑道:“我会留下三个月的粮草,三个月后自有人会把粮草送上门的。”说完神秘的一笑,管亥不明就里,而太史慈则露出思索的表情。

这时张世平和苏双走了进来,陆羽向二人谈了一下想把粮食卖掉的事情,两人听了沉吟了一阵,然后张世平道:“我二人多是经营马匹和铁器,对粮食一道少有插足,而子诚这次要卖掉如此多的粮食,天下除了各大阀门,恐怕这有一个人可以接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