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改革(1 / 1)

刘可不可能一直呆在舟山,所以他很快就回来了。东阳一切都很稳定,所以刘可打算进行一些改革。他召来了郭嘉、贾诩、鲁肃、陈群、荀攸、蔡邕六人,并且通知了九江的糜竺。糜竺回来后,第一时间向刘可告罪,并且表示事情已经解决。刘可点点头,他要的就是这个态度,难不成还会因为这点小事,就处置了糜芳。第一个改革,当然是官制。刘可提出的三省六部制让他们眼前一亮,竟然已经非常完善了。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众人询问一些细节,刘可一一作答,都表示了满意。只不过,荀攸还是提出了质疑,道:“官位改革,一直都是朝廷中枢的事情,此事推行,恐怕对主公不利。”刘可一想,就明白了,虽然他现在是最强大的诸侯之一,但是并没有明确地脱离汉朝统治。这样瞎搞,很容易让人认为,这是不臣之心。“如今中枢混乱,主公此举大善,为何不推行?至于他们怎么想,还管不到我扬州。”糜竺坚定地支持。为什么呢?因为糜竺是既得利益者。糜竺现在是一方太守,还不是朝廷册封的,而是刘可。如今官制改革,他的品级肯定会往上提升。其他人都保持着一定的看法,刘可倒也没有为难,他要的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下子就改了。其实刘可有点懒了,按理说,他应该为每个手下安排一个官位,不过这个要向朝廷申请。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他要向朝廷为自己的属下表功,然后朝廷才会册封属下的官位。这个多麻烦啊!所以,在朝廷档案里,他的部下都是白身。比如说郭嘉吧,在扬州叱诧风云,到了洛阳,他就是个艹民!所以,官制改革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和洛阳玩了,我们自己搞一个小朝廷。也难怪荀攸会担心。不过,为了获得世家的支持三省六部制,刘可抛出了诱饵,道:“取士问题,一直是扬州的心病,接下来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正襟危坐。这个太重要了,牵扯到家族的根本,还有读书人的利益。“第一点,九品中正制。”刘可道,进一步解释,“各州郡推举有贤名的退休官员、学者大儒成为‘预备中正’,由州牧拍板后成为正式‘中正’。而中正的职责是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这一点,刘可改变了一下,中正不再是地方选举,而是他亲自敲定。而且都说是“吏部”了,不支持三省六部制的人,可以滚开了。糜竺等人松了一口气,主公终究是对世家做出了让步,这个选官制度,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众人当即表示了支持,生怕刘可反悔似的。在古代,这种举荐很有作用,否则也不会沿用这么久,刘可不打算更改。“那么,就交给长文完善了。”刘可道。陈群连忙称是,应了下来。不过,既然是第一点,那么就会有第二点。刘可接着道:“第二点,就是太学取士。”蔡邕精神一震,终于轮到他抖起来了。这一点,也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既然是太学,那就是以学为主,学以致用。博学者可为官,精学者可为吏。”就是什么都懂的就当官,只懂处理几件事就可以当吏。官是等级比较高的,吏是为官服务的。但是,官在一个地方是有任期的,也就是三五年换一个岗位,吏是熟悉一地风情的人员,基本不会挪动,他们只是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学者当然是挤破头当官。“进入太学者,以三年为学习知识,一年时间追随各地长官学习为官之道,合格者,再经过州牧面试,即可为官。若是实习一年后被长官评级为劣,可再换一名长官实习。只有两次机会,好好把握。”前期刘可打算亲自把关,所以就由他亲自面试,后面权利再下放到吏部。至于徇私枉法的情况,刘可也考虑到了。比如说,举报一名贪官,有额外加分。至于是太学学生因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让他跟随的长官直接评级为优秀,刘可觉得还是可以接受。关系户何苦为难关系户,他自己还是皇亲国戚呢。这一点,众人都没有表示反对。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以来,儒家就是唯一的大哥,在座的哪一位不是儒学的坚定支持者?刘可给儒学开后门,他们支持还来不及。至于世家,更是欢欣鼓舞。世家基本上也是靠儒学发达的,他们跟谁过不去,也不会跟儒家学问过不去。甚至,他们直接把儒家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情况不是没有的,比如说,这个人既是世家子弟,又是太学学生,概率是很高的。至于寒门,始终占据的是少数席位,但是并不是没有机会。比如说,刘可喜欢寒门子弟,而一名中正有推举三人的权利,那么他就会参杂一名寒门子弟。或者说,刘可直接选任一名寒门大儒为中正,他自然会照顾寒门。这也是刘可把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原因。你要是选了三个世家子弟,看你不爽,明年你就不是中正了。“叔父,这件事就交给你完善,莫要让天下学子觉得不公。”刘可道。蔡邕当即拜服,表示一定完成任务。当然,到了最后,太学出了很多吏,而不是官……这两个选官方法,大概占据了二分之一名额。剩下的二分之一,刘可自然是留给了科举制度。现在的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征辟制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喊你来做官。因此,寒门很难有出头之日。而科举,就是相对公平一些,大家一起来考试,优秀的直接录取,都有机会。若是刘可直接提出科举制度,怕是会被所有人喷死。因为,这极大地损害了士族的利益。最经典的就是隋炀帝,原本,他再怎么横征暴敛,都影响不到他的统治,毕竟反叛的只是百姓而已。可是科举制度一起来,世家都跟着反叛,这就受不了了。隋炀帝一生做事好坏各占一半,比如大运河之类的,但是他的评价秦始皇差远了,这就是得罪知识分子的下场。有了上面两个铺垫,刘可再提出科举制度,就更加让人容易接受。考试内容是什么?必定有儒学。所以蔡邕第一个站出来赞成,道:“此乃善举!”原本,他还在为儒学担忧呢,比如说,九品中正推举可以直接为官,为什么太学的限制这么多。现在,又来一个科举制度,真是大善!只有郭嘉看出了其中的名堂,主公这是为寒门铺路啊,不准确地说,是为了取缔世家特权。科举制度一下子占据了二分之一的名额,这野心不可谓不大。但是,士族和儒家都会因为受益。不就是考试吗?难道我们会考不过那些泥腿子?可是,随着教育的普及,还真会考不过。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寒门的基数大!世家再牛逼,能有几个人啊。别看现在世家蒸蒸日上,那是因为掌握着知识。现在,主公把知识送上门了,又把当官的机会留给寒门了,寒门要是再不能崛起,就是辣鸡。等到寒门在官府的话语权逐渐扩大,也就是主公收网的时候了。好大的布局……扬州,将会因一个人崛起,那就是刘定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