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的形势暂时稳定下来了,典韦仍在驻军在袁术地盘上,震慑宵小。袁术担心刘可误会,特地派遣自己的从弟袁胤,带着礼物拜见刘可,刘可欣然接受,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毕竟袁术是付了钱的,顾客就是上帝。袁术之所以担惊受怕,是因为害怕无意中阻拦了刘可向张绣清算。然而,一个小小的张绣,怎么可能入得了刘可的法眼?刘可还不如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扬州的民生上,这才是他立足的根本。现在扬州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化也逐渐跟了上来,识字的人群越来越多了。刘可压制了很久的计划,再次提上日程,那就是创办属于扬州的第一份报纸。以前,言论掌握在世家手里,后来变成了读书人,现在刘可要对这方面出手了。只用律法约束还不行,还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的引导,就从创办报纸开始。造纸术已经成熟,印刷术也已经成熟,可谓是万事俱备。刘可想办理报纸不是一天两天了,很早就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忙不过来。报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于把这件事交给谁去办,刘可心里也有几个合适的人选。其中一人就是自己的岳父蔡邕,学识肯定足够了,地位也足够了,有他担任报社的主编,肯定有公信力。但是,蔡邕已经在礼部任职,公务繁忙,刘可不好意思再找他帮忙。第一份报纸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影响到扬州的风评。第二个人选是顾雍,顾雍还年轻,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相较之下,他的名望不如蔡邕,但是掌管着太学,顾雍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把报社交给他也让人放心。原本刘可都准备将此事交给顾雍了,徐庶推举了一个更加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司马徽。司马徽的名望不再蔡邕之下,也是一名饱学的大儒。蔡邕担任礼部尚书后,太学就将私塾打压得抬不起头了,这一点违背了刘可相互竞争扶持的初衷。所以,任用司马徽就成了平衡的手段之一。但是司马徽不愿意担任官职,推辞了好几次,刘可也不愿意勉强。现在报社主编这个职位,官方、民间的性质各占一半,让司马徽担任再适合不过。而且,司马徽也会乐意担任,毕竟,谁也不愿意一直被老朋友压着不是吗?他之所以拒绝当官,是因为山水生活习惯了,不适应官场。刘可决定亲自去拜访司马徽。说实话,太学刘可光顾好几次了,私塾印象中好像还没有来过。刘可为司马徽的私塾圈了一个园林,就没有再理会了,这一次前来,感慨万分。司马徽听闻刘可来访,亲自到门口迎接。二人边走边聊,非常融洽。谈到私塾与太学时,司马徽一改谨慎的性格,大大咧咧地道:“东阳侯,你可要为我做主啊!私塾最聪明的学生交换到了太学,可是蔡伯喈那个老头子,只肯换一个普通的学生。”这说的诸葛亮吧?确实,这两年私塾的人才流失挺多的。像是崔州平、徐庶等人,已经毕业为官,而诸葛亮、庞统等又交换到了太学。“水镜先生看上了谁,尽管直说。”刘可笑道。“陆逊这孩子不错。”司马徽直言不讳道,连弯都不带拐的。“好,此事就这么说定了,只要陆逊不反对。”刘可道。“东阳侯一诺千金,可不要反悔啊。”司马徽乐道。怎么会反悔?私塾和太学打来打去,还不是为了刘可培养人才?当然,这种话不好意思明说。“不过,有一件事,还要麻烦水镜先生帮忙。”刘可道。“我就说嘛,东阳侯怎么会不顾自己岳父的面子,原来是有事相求。”司马徽爽朗地道。“我打算创办报刊。”刘可道。“何为报刊?”司马徽疑惑不解道。“简单的说,就是在一张纸上,刊登扬州时事的文章,任何人都可以阅读上面的内容。比如说先人的思想、官府的施政、军队的出动等。”刘可道。“先人的思想就算了,军队出动这种机密要事,怎么可以随便宣扬呢?”司马徽不解道。“就是通过采访将士,宣扬以前的大战等。”刘可道。司马徽抚须长叹,不愧是东阳侯,这是要增加扬州的凝聚力。司马徽来到扬州好几年了,对于扬州的变化,再熟悉不过了,他是一个老学究,对一些新鲜事物不感兴趣,但是也潜移默化接受了不少。报纸同样是划时代的产物,司马徽看得出来。私塾想要崛起,就要另辟蹊径,而报纸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东阳侯把这个任务交给私塾,有心了!”司马徽感慨道。看来司马徽也认识到了报纸的价值,刘可这就放心了,他还担心司马徽随便糊弄两下。“水镜先生,关于稿子的来源,您不必局限于私塾,毕竟私塾还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以后可以让各界人士投稿。”刘可道。“多谢东阳侯提醒,否则我还真要头疼了。”司马徽道。“不过,一些文章鱼龙混杂,切记要审核清楚,报纸一定要刊登积极向上的内容。”刘可道。司马徽想了一秒钟,立刻醒悟过来,东阳侯这是怕有损扬州的言论出现。“东阳侯放心!”“还有一件事要麻烦您。”刘可道,“您也知道,我有两个徒弟,但是平时比较忙碌……”东阳侯的徒弟!这几个字的份量比什么都重。“交给老朽。”司马徽一口答应下来,同时感慨万分,东阳侯这是给私塾送人才啊!刘可的徒弟,当然是周不疑和曹丕,与其让这二人无所事事,还不如加入到报纸的创办中来。司马徽是大儒,顺便教导一下二人。大家都省心。曹丕是老实人,肯定不会反对,周不疑喜欢新的事物,报纸正好合适。“三天后,把第一份报纸的样板交给我。”刘可道。司马徽拱手应承下来,很多事情,还要自己琢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