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盖见状,知道已经无可挽回了,只能带着亲随逃走。得到消息的徐盛、孙瑜也赶紧从另一座城门逃窜,避免被吕布活捉。至此,吕布仅用十锅牛羊肉,便轻易夺下了荆城。与此同时,赵云也终于在编县与刘可的大军汇合,而且吕布拿下牙门戍城的消息也差不多同一时间来到。所以,刘可看到后龙颜大悦,立刻就要挥师赶往荆城,去与吕布汇合。就在这时,赵云却说孙权并非如吕布所说逃往荆城,而是经当阳、走枝江,到江陵。这样一来刘可也有些困惑。因为二人全都没有真正见到孙权,都是以自己的经历推测出来的。若是选错的方向,必然非常耽误时间,令孙权逃过此劫。于是,刘可便将二人的说法公之于众,由众位谋臣一起商议。诸葛亮首先开口,他认为周瑜作为孙权手下第一谋臣,也是大都督,必定是一直跟着孙权的。而荀彧却认为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一切都是以周瑜为饵,误导对方,实际就在荆城。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后还是要由刘可来决定。刘可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听从诸葛亮的说法,向当阳而去。因为这样即使抓不到孙权,能够将周瑜生擒,也算是砍掉对方的半边胳膊,令其元气大伤。既如此,刘可便毫不犹豫,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发向当阳而去。刘可兵马的速度非常快,沿途又没有任何敌军阻拦,很快便再次到了长坂坡。一来到此,刘可便不由自主的看向了赵云。毕竟熟知历史的刘可对于当年赵云纵横长坂坡的英姿可是异常的向往。不过他来到这方世界后,时间线也全都发生了变化,自然不会重现当年。但是刘可依旧打趣道:“子龙,你对着长坂坡可曾感到熟悉?”经刘可这样一问,赵云心中瞬间一动,赶紧说道:“回陛下,此处臣也是第二次来。上一次就是前几天追击孙权兵马,可是不知怎的,臣的心中竟然对此有种隐隐的熟悉感,似乎早就应该来这里似的。”听了赵云的回话,刘可的心中却掀起一层波澜。因为对方这样说的话,那么说明这长坂坡冥冥之中确实与赵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这个世界因为刘可的出现,错乱了原本发展的时间线,可这层联系却未曾切断。所以赵云一来,才会立刻心生熟悉。一想到这些,刘可竟然隐隐的激动起来。因为他一开始进入这方世界,所凭借的无非就是两样东西,一样的神秘莫测的系统,另一样便是自己对三国历史的掌握程度了。系统这东西实在太神秘,虽然会有很强大的奖励,可是毕竟不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内。这样也令刘可有些心里没底。而一开始,他还能凭借历史,料敌先机,站稳了脚跟。可是自从后来的势力越来越大之后,原本世界发展的走向也出现了偏移。从那以后,刘可就再也没有一开始那种胸有成竹之感了。然而当他从赵云口中听到对方心中的感受后,立刻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既然赵云与长坂坡存在联系,那么其他人必然也会对本来应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有联系。这样一来,他的行为必定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那么刘可便可以根据这点蛛丝马迹来看破对方的目的了。而当他再回想赵云纵横长坂坡的历史时,心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念头。刘可先得樊城,后取襄阳,从而南下,直奔当阳,而孙权则是被他追的一路逃窜。这样的进军路线,与当年曹操南征荆州竟如此相似。那么按照当年的历史发展下去的话,后面就到了赤壁之战了才对。只是这次来到的不是曹操,可是却难保刘备、孙权不会历史重演,再次联手对付自己。只不过这些仅是刘可的猜想,几乎无凭无据,即使说出去,恐怕也没有人相信。所以,他暂时将这个想法藏在心中,待取得当阳之后,再向众臣透露。就在此时,大军安然通过长坂坡,终于来到了漳水边上。当日丁奉在此拦截赵云以后,未防其返回,已经将长板桥破坏。所以刘可大军若想过河,只得重新搭建浮桥。但是大军刚一到,立刻惊动了对岸的守军。原来为了阻拦刘可南下,为孙权重新调集兵力争取时间,周瑜将丁奉留在了当阳。丁奉做事一丝不苟,安排一只队伍每日沿着漳水上下几十里巡逻,只要发现敌军务必立即上报。刘可的兵马如此众多,自然瞒不过对方的眼睛。丁奉得到消息后,立刻出现在了对岸,严阵以待。若是刘可此刻过河,对方击其半渡,刘可必将损失惨重,所以也只好暂且按兵不动。而丁奉见刘可停止进军,安营扎寨,心中依旧不放心,于是也干脆在对岸扎营。双方就这样隔水相望,互相防备着。其实,丁奉虽然守卫的严密,但是却难不倒刘可。刘可此刻安营仅是因为天色渐晚,今日不宜继续战斗,另外就是借此降低对方的戒备。而来到大营之中,刘可立刻安排起来。“子龙,你率本部兵马由此北上十里,从那边渡河。恶来,你率本部兵马,由此南下十里,从那边渡河。文远,你率本部兵马,沿河虚张声势,令敌军分不清你究竟是从哪里过河。朕倒要看看,这丁奉放的住一处,还能防得住三处、五处?”赵云、典韦、张辽三人领命,立刻悄悄带兵出发。丁奉一听到对方分头行动大惊,赶忙派人沿河加强巡逻,随时警戒。只是随着消息不断的传来,丁奉的心里越来越没底了。因为从上游到下游,竟然全是敌军,而且每一只敌军都看着像是主力,令他拿不定主意。而且,丁奉的兵力比刘可实在少太多了,根本不可能所有方向都兼顾到。(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