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51区和昆仑考证(4)(2 / 2)

《山海经》对昆仑之描写,文字尚颇朴质,言昆仑之高度,不过万仞,广不过八百里。

昆仑墟内诸山之相距,亦不过百里或千余里。汉初司马迁所见《禹本纪》,言其高二千五百

里。

《淮南·地形训》,言其高一万一千余里。而印度苏迷卢高乃至于八万四千由旬(佛经

言由旬有三类,大者一由旬八十里,次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假又高至三百三十六万

由旬。

苏迷卢与阎浮提各洲相距之遥远,往往至数十万万里,俨同今日天文数字。虽印度人原

有喜大喜多之天性,顾一时之间,亦未必能夸张如此之甚。故苏迷卢在印度,历史之古,恐

略过于中国昆仑,然如《世记经》、《楼炭经》、《长阿含经》之所言,反比中国昆仑为晚

起。盖故事流传愈久,则增饰愈多,放大之倍数亦愈巨,自然之理。此第二证也(《禹本

纪》、《淮南》所记昆仑,恐已受印度若干影响,故知战国末及汉初,印度人对苏迷卢山之

想象,尚不过尔尔)。

昆仑既系人类想象之仙山,故若问昆仑究在何处?吾人正可诵白傅《长恨歌》一句以答

之曰:

“山在虚无缥渺间!”(b)实际的昆仑

上述各处仙山固属虚无,而仙山所凭藉者则固存在,此即本节所叙之主题。

古时人既设想仙山系在地面,则非认知其处不可,欲认知其处,而实际又无其境,则惟

有指定一山,姑名之以仙山而已。传之既久,信者愈多,此山乃真成为“欲界仙都”、“地

上天堂”矣。基于民族之自尊心,此山必在本国境内,不得已乃可在他境。为增加境地之神

秘性起见,则山必极高极大,人迹难至。若有传统之灵迹,则条件之构成,尤为容易焉。

西亚之“世界大山”初属想象,后乃变成实际。其实际之山,果在何处,本难考知也。

顾希腊、印度、中国之仙山,既皆由西亚所衍出,则希腊、印度、中国所有仙山之景况,亦

即西亚“世界大山”之景况矣。且希伯来人之伊甸园,有四道圣河之说,中国昆仑亦有四河

及河源,印度阿耨达山亦有四大水之说。而伊甸之四河,其二即两河流域之替格里斯,幼发

拉底斯。有此显明之线索,则西亚实际的世界大山在于何处,不难探索而得矣。按阿拉伯半

岛西北为阿美尼亚高原,其间丛山峻岭,蜿蜒磅礴,北连地中海北岸之士鲁山脉(taur

uschain),东接伊兰高原及高加索山脉。相传为人类之摇篮,

人类生于此,而后散布四方。其间有一大山曰阿拉拉特(ararat),为半岛最高

之山,其位置恰在两河流域之西北。中国载记一律言昆仑在西北,自汉至清,帝王觅昆仑

者,亦必苦索之于西北,其真正原因盖在此矣。(希腊之奥林匹司正当雅典西北,印度阿耨

达山正当印度全境之西北,巧合如此,诚为可怪。是必希腊、印度人皆受阿拉拉特之暗示,

以为仙山必于西北求之,故产生此相同之结果欤?)

此山处阿拉伯斯平原(plainofthearapes),有两圆柱形之高峰,大

者高海拔之五五○○公尺。小者海拔四二○○公尺。两峰相距约七哩。其中间为一平谷,相

传挪亚避洪水时方舟所搁处。山之斜坡有村曰阿尔歌(argur),相传为挪亚之葡萄园

地,今则湮没于地震。更下为拿雪特谢温(nachitajevan),在阿拉伯*荆ǎ粒

颍幔穑澹螅┢皆陨凶辶凶媪凶谥岬兀杂忻凇毒稍际ゾ贰*

西亚洪水故事主角纳比西士顿(ut-napishtim)之方舟搁于尼特西山(m

ountnitsir)顶上。另一洪水故事之主角曰西苏鲁士(sisuthrus),

其舟则搁于阿美尼亚之一峰曰古色伦(corcyre-an)者。《旧约·创世纪》挪亚

之方舟则搁于阿拉拉特(中译《圣经》作亚拉腊)。是三山恐即为同一之山。

此即西亚实际的“世界大山”,亦即《山海经》、《淮南》所介绍之昆仑也。

《尔雅·释丘》:“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融丘,三成为昆仑丘。”敦

丘或指阿拉伯斯平原,陶丘非挪亚葡萄园,则以色列族人葬地。融丘则当指最大之峰,融字

有火义,殆因其曾为火山(见后)。三成相合,为昆仑丘。

“丘”与“墟”大有分别。所谓昆仑墟者则殆指阿美尼亚高原(ameniaplat

eau)而言。《山海经》言昆仑之墟八百里。今阿美尼亚东西长约六百哩,合华里约一千

二百,古里大于今,宜略有出入。张华《博物志·志水》:“汉使张骞渡四海,至大秦。西

海之滨,有小昆仑,高万丈,方八百里。”中国古书之所谓西海,可指里海,亦可指地中

海。阿美尼亚靠近地海,又张华八百里云云,亦与古书相合,则小昆仑所滨之西海,实指地

海而言。张华熟闻《汉书》大秦与西海之关系,遂有至大秦之说,张骞何尝至大秦乎?小昆

仑之名亦似始于此时,盖晋时殆已以《伪十洲记》之昆仑及印度苏迷卢为大昆仑矣。张华之

记述小昆仑原属无心,而吾人竟由此而得悉地海之滨,果有山名为昆仑,见知于古代之中

国,非至有趣味之事哉?《河图括地象》言昆仑有柱,其高入天,即所谓天柱,今阿拉拉特

两峰皆为圆柱形,则天柱之说,殆由此而来。阿拉拉特昔曾为喷火山。阿尔歌村之湮没于地

震,未始不由火山爆裂之故。顾实先生谓《穆传》之温山即为阿拉拉特,周穆王曾登之云

(《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一六九页)。《大荒西经》第十六“……有大山曰昆仑之丘……其

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当指此矣。伊兰高原及黑海、里海、地

中海四面之山,盛产金玉宝石及银铁。顾实先生谓《山海经》沃民之国,有璇瑰、瑶碧、琅

珷、白丹、青丹、多银铁、产凤卵。《隋书·西域传》亦列举波斯产真珠,颇黎、珊瑚、玛

瑙、水精、火齐、金银、铜铁等物。并产大鸟卵,即今驼鸟卵(同书一三五页)。则《山海

经》言昆仑多玉石之属,又相合矣。西王母所居为玉山,殆其山所产玉石之属更丰。考里海

之南,有大山曰查各罗斯(zagros),其山盛产五色玉石(lapis-lazul

u即琉璃),其山所在地,恰如顾先生所考西王母邦,则《山海经》所言玉山,殆即查各罗

斯山也。

《创世纪》之伊甸(eden)当亦即阿拉拉特。伊甸与昆仑,其音固有依稀之似矣。

所谓亚当夏娃所居之乐园,当亦在是山之中。乐园称为“伊甸园”(gardenofed

en),或称“地上天堂”(法文为paradiseterrestre,英文为eat

hlyparadise,然英文常省称之为paradise。中国天主教通译地堂)。

以前地堂在于何地,西洋学者,亦复聚讼纷纷,莫衷一是。阿甫郎谢(avranche

s)主教曰胡爱忒(huet)者著有专篇,研究地堂之所在。略谓古来学者有谓地堂在北

极者,有谓在鞑靼境今里海附近者,有谓在极南火地者,有谓在东方恒河畔者,有谓在锡兰

岛者,在谓在中国者,有谓在日出处无人居住之东方者,有谓在美洲者,在非洲者,在东方

赤道下者,在月球中之山顶者。多数则谓在亚洲,然亦无确定地点。有谓在阿美尼亚者或美

索博达米亚者,或在亚述者,在波斯者,或在巴比伦者,或在阿拉伯者,或在叙利亚者,或

在柏雷斯丁者,甚或有谓在欧洲之某一小地点者(见亨利玉尔《古代中国闻见录》,张星

yr《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一六六页引)。然费立坡神父(fatherfilzop

po)之考证,则谓伊甸园系在阿拉拉特山之腹地(同书),与余之推断,可谓不谋而合。

但费神父若知挪亚方舟系搁于中国人最所艳称之昆仑山顶上,斯则更足称为佳话矣!

希腊之实际的奥林匹司,为一大丛山。介在马其顿尼亚(macedonia)及柴刹

莱(thessally)之间。奥林匹司山东临爱琴海。出自平地拔起,直透天空,版削

斩绝,希腊从无人能攀登至于山顶。山麓树林绵密,弥望青苍。山腰以上,则终年埋于云

雾。天气晴朗之时,阳光穿射,仰望积雪之山巅,皑皑一白,奇光照眼,有如无数琼宫玉

阙,参差其间。希腊人幻想其为神人栖迟之地,固无怪其然矣。

印度实际之苏迷卢,则阿耨达也。余固言印度人接受两河文化或早于中国,恐已久知阿

拉拉特之名,盖阿拉拉特乃今日欧洲人所呼之名,以前阿美尼亚人则呼之为massis,

波斯人则呼之曰kuh-inuh,或曰挪亚山nach’smountain。

突厥人则呼之为aghridagh,义犹“高陡之山”(steepmounat*幔

椋睿01翊镏耄粒纾瑁颍椋洌幔纾枰糁泻希宋蘼妆龋u《冉袢粘瓢1翊镂粒睿

幔觯幔簦悖穑簦幔牍乓舨缓弦印<伊寮糖湎壬疲喊1翊镆晌屠模粒睿酰簦幔簦

簦嶂胍簦蛴牍乓羯邢嘈逞桑《戎彰月逵淘啤懊罡摺保蛞灰肫湟簦灰肫湟

宥!镀鹗谰罚骸胺鸶姹惹穑┥健谏奖庇邢闵剑渖匠s懈栉璩死种i接卸

龋幻凭。弑λ桑崛硐憬啵倘缣煲拢蛴仲踩话16亓椒逯

觥!毒闵崧邸肥辉唬骸按笱┥奖保邢阕砩剑┍毕隳希写蟪厮鏊拇蠛印!薄赌仙

浇涫琛芬簧显唬骸八暮颖驹矗闵剿觥k自评ヂ卣撸韵闵健!薄段饔蚣恰芬辉唬骸吧

牟恐拗谐卣甙1衿糯鸲喑匾玻蒲晕奕饶铡t谙闵街希笱┥街保馨送呃铩!毕闵

借笪奈牵幔睿洌瑁帷。恚幔洌幔睿幔莆指√崾澜缱罡咧行模磺刑跫氚16厣轿

薏缓稀f裼《蓉庀泄ヂ卮狄坑辔礁鞘苤餮嵌*

三国六朝时人,已知阿耨达即昆仑,顾昆仑之所在,中国人自己尚捉摸不定,何能知阿

耨达之确址?印度僧人来中国,亦曾助中国人解决此问题,如《水经注》卷一所言佛图调,

以《山海经》所言昆仑所在,合之阿耨达山是也。又有来华印僧据《山海经》及《康泰扶南

传》:“恒水之源,乃在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

知阿耨达即是昆仑山,为《西域图》以语印僧法汰,法汰以常见为怪,谓“汉来诸名

人,不应河在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仑之所在也。”惟郦道元脑中横梗一《山海经》、

《淮南子》所言之神话昆仑,及汉武帝所钦定之于阗昆仑,遂云“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

证”、“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轻轻一笔抹煞,遂

使阿耨达与昆仑关系垂合而复乖,殊为可惜。然此事亦不能怪道元,盖印度阿耨达亦非真正

之昆仑,且中国昆仑传说,乃直接得之西亚,非得之印度,本属二山,何能强傅为一乎?

阿耨达果在何处耶?曰即清圣祖所定为昆仑之冈底斯山是矣。清《一统志》言此山高仅

五百余丈,故魏源卑之,谓不及葱岭十分之一,安足以当昆仑?然西藏高原,除挨佛拉斯峰

之外,以冈底斯为最高,达海拔六千公尺以上。西藏喇嘛对清圣祖侈陈冈底斯之形势,谓天

下三条四列之山,皆祖于此,故番语“冈底斯”,译言“众山水之根”,魏源又谓西蕃语谓

雪为冈,梵语谓山为底斯,冈底斯三字乃合番梵语而成,义犹“雪山”耳,何“众山水根”

之有?其狮泉、马泉、象泉之合于佛经阿耨达者,一律为喇嘛所伪造。其言皆太过,下文再

辩。五昆仑与四河

昆仑构成之条件,珍木异兽,琼楼玉宇,仙灵神怪等等尚非重要,重要者厥维发源昆仑

而各自流入大海之四条大河。

此为探讨昆仑所在地之关键,而亦笔者此文研究之中心也。希腊奥林匹司山实际无河,

○河于冥界以外,中国人之昆仑,印度人之阿耨达,希伯来人之伊甸,皆有四河之说,巧合

若斯,即欲强证其非同出一源,亦不可得。兹分别论述如次:(a)中国昆仑之四河

《山海经·西山经》第二: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

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杆,是多怪鸟

兽。”

《山海经·海内西经》第十一: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

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

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

鸟东。”

《淮南·地形训》: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

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

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黄河为四大河中最重要之一水,但黄河并不发源昆仑,前文已有详论,然则黄河与昆仑

之关系已完全宣告断绝。今日四河会议场中,灵源公(唐人所加黄河封号)决无参加之权

利,吾人惟有请其退席而已。

首论洋水。《禹贡》、《尔雅》皆不载此水之名,仅见于《山海经》、《淮南子》。惟

《穆天子传》有二条记载:“己卯,天子北征,赵口舍。瘐辰,济于洋水。”又“辛巳入于

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

《水经注》无洋水而有漾水。《水经》卷二十:“漾水出陇西氐道县绑冢山。东至武都

沮县为汉水。”郦道元注曰:“阚笥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

发,而为汉水。’”盖《山海经》、《淮南子》皆言洋水出昆仑西北,南入海羽民南,又与

黄河相提并论,可见必是一条大水,故阚笥附洋于漾,意似谓其音近而讹者,又附漾于汉,

意似谓其形近而误者。汉水至湖北汉阳注长江而入海,下游则姑认其是,然绑冢山距昆仑极

远,既曰漾水导源绑冢,则其上流与昆仑无关。于是又有“重源”之说,以勉强绾合之。郦

道元亦知其说之多窒碍,惟有为之解辩曰“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门必,变通无

方,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顾实先生则谓

洋水即今新疆疏勒府之喀什噶尔河,其上流为乌兰乌苏河,为玛尔堪苏河,……其下为塔里

木河,东入罗布泊(《穆天子传西征讲疏》一○一页)。然《山海经》、《淮南子》之洋水

皆须入海,若洋水入罗布泊重源再出,而东注于海,则洋水与黄河何别?

然洋水与黄河,实是两水,顾先生亦知其然,殆以罗布泊在佛经名牢兰海,即以此当

《山海经》、《淮南子》之羽民南之大海欤?按羽民为海外三十六国之一,区区长广不过三

四百里之罗布泊,四围果有羽民等国家否?且黄河如此之长,洋水又如此之短,亦搭配不上

也。

次论弱水。《禹贡》“弱水既西”,又“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汉

书·地理志》:“删丹县,桑钦以为导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水经注》:“弱水出

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唐贾耽亦以张掖郡之张掖河当《禹贡》之

弱水,见程大昌《禹贡论》。按今宁夏居延泽,有两水合流至甘肃东北境,名曰弱水,通过

合黎山脉,又分两股,一股入酒泉为白河,一股经张掖而入峡口。发源既非昆仑,又未入

海,当然非《山海经》、《淮南子》所言之弱水。

此外中国境内外水之以弱名著,不下八九处之多。顾实先生谓昆仑弱水即今西藏雅鲁藏

布江,其上源即今后藏札什伦布至阿里一带之陆海,下流为雅鲁藏布江(《穆天子传西征讲

疏》六五贡)。按雅江入印度而注入孟加拉海湾而入大海,实为中国西南部一条大河。但顾

先生认昆仑在新疆境,而雅鲁藏布江则发源于西藏拉萨之北,顾其尾则不能顾其头,亦未免

遗憾。

更论赤水。此水之名不见于正经书传如《禹贡》、《尔雅》者,故古人亦不重视,《水

经注》有“赤水在西北罢谷川东,谓之赤石川,东流入于河”之说,盖指今陕西宜川县北上

之一水耳。惟《穆天子传》有关于赤水文字二则:“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

之阳”;“天子口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瑶。”《庄子·天地》篇: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顾实先生引董钓诚之言曰:“金沙江上源三,

曰那木齐图乌兰木伦河,曰托克托乃乌兰木伦河,曰喀齐乌兰木伦河,蒙古语谓赤色曰乌

兰,盖却赤水”(《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六○页)。又曰:“流沙即今蒙古大戈壁,西连新

疆东境,赤水即金沙江”(同书六六页)。

金沙江发源地诚近昆仑山脉,然顾先生并未连其下游长江以言,则未入海。

《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

海。”因黑水见于《禹贡》,古来地理家、经学家关于此水之辩论,积稿亦复盈尺。清廷曾

遣使臣,远适西域,穷探原委,写图以志,乃谓《禹贡》三个黑水字样,实为不同之三水。

一为雍州黑水,出陕西甘肃塞外,南流至河州,入积石河,今俗名大通河是也。一为梁州黑

水,源发于西番诺莫浑五巴什山,即今云南之金沙江。一为大禹导川之黑水,其源亦发于西

番诺莫浑五巴什山,即云南之澜沧江,南流至阿瓦国而入南海。以上皆蒋廷锡《尚书地理今

释》所引。蒋氏又辨之曰:“按此三黑水,皆非四大水之黑水也,……真正黑水之源,去澜

沧之西三百余***名哈拉乌苏色禽,经蒙番怒夷猓猓界,由缅甸入南海,即佛书所谓黑水

出阿耨达山东是也。禹迹之所不至。盖中国在阿耨达之东,……所入大水唯黄河一支。黑水

出阿耨达之东,实在中国之西南,未尝流入内地,故从古无人知其原委也。”(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