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 陛下犹豫(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故事一开始,从安王说起。

安王在王府赋诗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也不知怎么着就流传出去了。

这首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引起了背井离乡的百姓们极大的赞同,诸多议论纷纷,感同身受。杨家一向仗势欺人,搜刮百姓,恨他们家的人多如牛毛。

安王一见舆论来了,立刻在早朝上讲“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剑指杨贵妃等一系祸国殃民,杨坤廷凭借裙带关系担任将军镇守一方,却并无能力才造成了今日之惨剧。

朝廷的规矩,官员可以推荐人入朝,一旦那人犯了罪责,推荐的官员也要受到连罪。

推荐杨坤廷入朝为官的,是已经死去的杨国恕。

是以,吏部尚书孙大人提议扒了杨国忠的坟,碎了他的墓碑,以儆效尤。并且还当堂上奏:“杨国忠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自皇子以下,畏之侧足。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当扒坟毁墓,以儆效尤。”

已经死去多时的杨国忠:“……”死了都要被不孝子孙牵连。

陛下犹豫了,没说准也没说不准,只说此事延后再议。

这是头一次,陛下没有全然维护杨贵妃。

据说,身在后宫的杨贵妃听说有人要扒自个父亲的坟,情绪激动,直接昏了过去。不管是真昏假昏,都让人情绪激昂,心潮澎湃。

虢夫人听说这件事情更加坐不住,直奔皇宫,路上的时候碰见了金阳公主马车挡了她的路,挥动金鞭与公主争道,致使公主惊下马来,宝钗堕地,碎片四分五裂,金阳公主因此摔成了重伤。

皇帝并未因此而惩治虢国夫人,只是着重的安抚了一番金阳公主,赐下很多的补品以及绸缎金玉钗。

于是一首诗便流传开来,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

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

宫中明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

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

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

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

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这首诗的后两句才是重点,人在世上,繁花如梦,俯仰之间,重滔覆辙者比比皆是。隋炀帝当年曾嘲笑过陈叔宝、张丽华一味享乐,不恤国事,不知道韩擒虎已经带领隋兵迫近宫门。可他后来与陈叔宝一样国破家亡,身死人手,埋葬于吴公台下、雷塘路边。

俯仰之间,身死人手,国破家亡,繁华成为尘土。荒淫享乐者的下场,千古以来,如出一辙。当陛下又是否会步前人后尘呢?

堪称是讽刺无比。

肖张私底下和白雪说:“这是我写的,怎么样?”

白雪点评:“不错,佳人驾驭玉花骢马,淡妆多态,骑在骏马上,身段轻盈,恍如惊飞的春燕,这说的应该是秦国夫人,美人名马,相互辉映;神采飞动,容光艳丽。后面争路致使金阳落马的骄纵感一听就是虢国夫人,我听了好些讥讽他们杨家人的诗句,顶数你这首写的最好。”

杨家仗势欺人,大家都续满了怨气,因为陛下一味的偏向袒护,所以才隐忍不发。现在出了差点国破家亡的事,陛下再不如从前那般袒护有力,因此一个个就都冒出头来,畅所欲言,甚至还有人坐是讥讽贵妃是妓女出身一事,民间都开始流传起了上不得台面的花本子,把二皇子莫殷其说做是非皇室子嗣。

民间闹得这么凶,除了有人推波助澜,也真的是积压了太久,一次性反扑,反扑的有理有据,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谁都没办法斥责。

杨贵妃已经很多年没有受过这种气,她先是气晕,紧接着和陛下哭诉,“战争本就有损伤,妾内弟因公殉命,何以受人百般嘲笑?何以要被问罪?何以妾身要被牵连?何以二皇子要受人侮辱?”

皇帝惆怅道:“皆是朕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