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看着几个人心里厌烦,直接让他们退下,然后自己坐在榻上生闷气。
石敬瑭看着几个重臣狼狈退下,从后面走出来,凑到李嗣源身边,“岳父消消气,大臣私心太重,咱们不用就是了,别为几个臣子气坏了身子。”
李嗣源气呼呼的说:“这只是私心重么?他们这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置朕的名声于不顾!”
“这些大臣确实该死!不过岳父您身子要紧,您要气出病来,岳母会担心的。”石敬瑭劝道。
李嗣源听到自己夫人,这才压了压火气,愤愤的说:“一个个都觉得朕不识字,好唬弄!”
起身朝后宫走去。
石敬瑭知道岳父肯定去找岳母抱怨去了,也不跟上,转道去后宫找自己媳妇了。
*
下午,在夫人那被安抚一番的李嗣源消了气,又重回大殿处理政务。
因李嗣源如今监国,各地的奏表都送到他这,李嗣源每天除了接待大臣,就是看这些奏表。
当然,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嗣源肯定不会自己看奏章,他是让安重诲念,他听。
“当今万机、旷主,九有困穷,伏愿降、降鉴回虑,忧世外己,上顺天心,祗、祗膺允执,俯、从人愿,屈
、屈付就乐推。变黎庶於、时雍,配上帝於宗祀,勿以王者兼济之功,而为匹夫独美之操……”安重诲抱着奏章,磕磕巴巴的读。
李嗣源听的直打盹,打了个哈欠,“老安,这段云里雾里说的什么啊?”
安重诲挠挠头,不确定的说:“应该是说朝廷没监国您不行吧?”
李嗣源一脸茫然,“没听着有我啊?”
安重诲看看表头,“这是劝进表,劝您称帝的,不应该就是这个套路么?”
李嗣源无语,“老安,你不会也是靠猜吧?”
安重诲看看奏章,又看看李嗣源,突然凑到李嗣源身前,讨好的说:“监国,臣以一颗忠心侍奉您,上刀山下火海都没问题,可这读奏章,实在不是臣一个武将能干的,您要不要效仿一下先朝皇帝,选个侍讲或者学士在身边。”
安重诲心里苦啊,他是中门使,是管军中纪律和军中接待的,写个信还行,可这奏章,都是各大臣、各节度使、各州县刺史手下的师爷、掌书记、从事写的,一个个生怕丢了自家主公面子,写的那叫一个龙飞凤舞、典故频出,他一个武将,哪读得了这个。
李嗣源这些日子耳朵也被安重诲折磨惨了,实在有些不想听磕磕巴巴的读奏章声,再加上他经改国号一事确实觉得没个有学问、熟知朝中典故的人在身边不行,还真开始认真考虑这件事。
作为人选,李嗣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掌书记药纵之,可随及摇摇头,药纵之学问还行,可为人太呆,做个节度使掌书记尚可,要是放在朝堂上,没两天说不定就被人哄去了,而且药纵之没进过朝堂,对朝中典故不甚清楚,就算来了也帮不上多大的忙。
自己的掌书记药纵之不行,那就只能从朝堂上扒拉了,李嗣源把朝堂上自己认识的扒拉个遍,发现既学问好,又聪慧能干,还熟知朝中典故……居然是冯道!
无论是掌书记,还是翰林学士,朝中再没人比冯道做的更好!
以前他跟着李存勖时,冯道和他关系不错,如今……冯道也没迁怒他,李嗣源一拍大腿,就冯道了。
李嗣源于是就故意问安重诲,“陛下之前的掌书记冯学士现在在何处?”
安重诲和冯道也只能算认识,两人并无交往,自然也没注意一个文官在哪,就含糊说:“冯学士大概在翰林院吧!”
“冯学士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为人又性情温和,最适合处理奏章、文书,你明儿叫他来吧!”
安重诲不用读奏章自然乐意,“监国放心,臣明儿就叫他来,不过监国是打算授他做侍讲还是学士?”
“冯学士原来就是翰林学士,还是学士吧,不过本监国既授官,总不能比原来低吧,”李嗣源努力想想一个高一点的官职,却怎么都想不起来,突然瞅见自己的大殿上挂的匾额,精神一振,“升冯学士为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对朝中官职不甚熟悉,也没听出毛病,点点头,就写了个条子,派人送去吏部。
可能觉得一个人有点少,安重诲还给李嗣源凑了个双,把翰林承旨赵凤也给塞进去。
于是一个上面写着“监国有令,任冯道、赵凤为端明殿学士”的条子就被传到吏部尚书手中。
吏部尚书正喝茶,接过条子,只看了一眼,一口茶就喷了出来。
端明殿学士?
咱大唐三百年,什么时候有这个官职了!
※※※※※※※※※※※※※※※※※※※※
俄拜端明殿学士,端明之号,自道始也!
在冯道之前,华夏几千年,从来没有端明殿学士这个官职,所以这个官职是李嗣源自己造的。(端明殿其实是皇帝接待大臣的宫殿名)
不过自从冯道任端明殿学士后,端明殿学士成为五代、宋朝最火的一个官职,因为几乎所有的端明殿学士都被拜相,后来官员甚至以端明殿学士拜相为荣!(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