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反(2 / 2)

冯文打开车窗,李虎把密信递了进来,冯文接过,递给他叔父。

冯道披着衣裳坐起来,拆开信,一目十行看完,就叹了一口气,搁在一旁。

“怎么了?”冯文问。

“潞王反了!”冯道把信给冯文。

“什么!”冯文忙接过一看,看完不由担忧,“陛下才刚登基,还根基不稳,就如此急躁逼反潞王,这万一要平叛不当,岂不是有动摇皇位之险,这陛下和两个枢密使怎么做事如此不稳当?”

“稳当?从他们无视朝廷规矩,让唐汭一个给事中起草诏书起,他们就没稳当过!”冯道冷哼一声。

冯文听了叹了一口气,他叔父为人向来宽厚,很少有针对某个官员的时候,可如今这么指名道姓的说,显然是气坏了,不过看着手中的密信,冯文也理解他叔为什么这么生气。

潞王突然谋反,虽然有新帝登基猜忌、儿子被新帝免职、女儿被新帝接进宫做人质等一系列打压,可真正让潞王下决心谋反的,却是唐汭的一张诏书。

当初新帝和两个枢密使想要削弱藩镇,提出了换镇的主意,就是让潞王从原来凤翔节度使,调到河东做节度使,原来河东节度使掉到别的地方做节度使,如此几个人转了一圈。

这主意本来也勉强算个阳谋,虽然几人明知一旦调动,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权利肯定大打折扣,可朝廷按规矩正常调动,几人哪怕心里不乐意,也只能憋着。毕竟这事朝廷是按规矩办事,占着大义。

可偏偏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阳谋,却被新帝和两个枢密使还有唐汭硬生生弄成一身骚。

原来,自大唐起,节度使就是一藩镇之主,手握军政大权,可谓封疆大吏,所以朝廷对节度使的任免,可谓慎之又慎,礼仪也十分讲究隆重。

唐时任命节度使,不仅要宰相中的首相亲自起草诏书,三位宰相同时签名,皇帝画“日”,连诏书的传旨,最低都得三品。

这还不包括朝廷赏赐的旌节、各种金银器……

就是到了后来唐朝后期,天下动乱,皇帝时常逃跑,有时带不齐宰相,可也只是把诏书起草权移交给身边的翰林学士,该少的步骤也没少。

所以经过这么多年形成的习惯,册封节度使在朝廷也有了一个默认的惯例,册封节度使有两种诏书,一种外诏,一种内诏。

由宰相中首相起草,用相印,政事堂三个宰相签字,皇帝画“日”,是为外诏。

由翰林承旨起草、皇帝用玉玺,是为内诏。

两种诏书权利相同,都是朝廷正规诏书。

至于皇帝册封节度使时用哪个,全看皇帝当时心情和具体情况。一般皇帝在朝中无事时,多用外诏,而行军打仗紧急时,多用内诏。

所以对于节度使,一接到两种诏书之一,就知道,奥,朝廷正式任命我当某某节度使了。

而这次换镇,涉及到四位节度使调任,按理说这诏书更得慎重之重,这诏书不是该冯道这个首相亲写,就得翰林承旨亲写。

可冯道正在邙山修陵,而翰林承旨,抱歉,现在朝中没有翰林承旨。

李嗣源从长兴年间就开始经常生病,最后几年,连朝都很少上,也就逢年过节强撑着身体出来露个面,一应政务全扔给冯道了。皇帝都不处理政务,哪还需要秘书,哪还需要翰林承旨,所以连和凝这样的翰林学士都闲的有空在家写书了。

这也就导致此次新帝想写换镇诏书时,才发现该写诏书的两个人,都不在朝中!

这时新帝如果是个稳妥的,那就应该让人请冯道回朝,毕竟冯道虽然任山陵使,可还是首相,回朝中办公那是份内之事。

可也不知新帝是太心急,还是没把这事当回事,新帝居然直接让唐汭一个给事中起草了诏书,甚至都没经过三省,就直接送去了四个藩镇。

冯文私以为新帝应该是没把这事当回事,毕竟以前新帝就常常让唐汭私拟诏书。可以前那诏书都是发给朝中群臣的,朝中群臣哪怕觉得不和规矩,也不敢吭声,可如今却是给四个不情愿的在外的藩镇节度使。

四个节度使本来就因为换镇传闻弄得人心惶惶的,如今朝廷又给这种不合规矩的诏书,可见朝廷压根没把他们当回事,那是不是这次换完镇,他们就该被皇帝清算了?

思及如此,四个藩镇中,三个藩镇节度使直接就把诏书给退回来了,而作为皇帝忌惮最狠的凤翔节度使,潞王李从珂,更是当着宣召人的面,把诏书撕了。

“皇帝身边,居然有人伪造诏书,可见有奸臣,本王当起兵以清君侧!”

于是,潞王李从珂反了!(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