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好好栽培(2 / 2)

神医风流 一桶浆糊 1749 字 4个月前

百姓奔走相告,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区,虽然还不清楚衙门为什么突然大发慈悲发什么安置补偿金,但是单凭“补偿金每人一万仙币”这一句,就足以引起轰动。

一万仙币是个什么概念,通俗点来讲,就相当于你一般普通北区百姓累死累活干一年的活,还要不吃不喝才能够攒下来的钱!

至于“安置补偿金”的更深一层含义是什么,已经被直接给忽略了。

所以,在告示刚贴出的第一天里,位于衙门西侧临时搭建的登记处,就排起了长龙,不用问都知道是冲那一万块仙币来的。

小黑和小金两位作为这个临时登记点的负责人,忙得那叫一个团团转。

所谓的登记点,也不过是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而已,加上衙门门口西侧这裏,地面的坑洼情况虽然在孙子轩上任后填了一点,但看上去就跟补丁没两样,这才过了几天,又变得脏兮兮的了,即便今天一早特地收拾了一下,但是那蚊子和苍蝇还是不停地嗡嗡乱飞。

“排好队,排好队,别挤!”小黑负责维持秩序,所以不停地吆喝,不过令他欣慰的是,队伍虽然很长,而且裏面不但有普通百姓更有乞丐,但他们都很自觉地排着队,表现出相当高的素质。

小金负责登记,手中的毛笔在不停歇地写着,让他觉得手都快要断了。

“尼玛,还有这么多人,看来手这回是非断不可了。”小金心裏暗自自嘲了一句,脸上尽是苦笑。

此时,孙子轩、孙悟空和无良大叔却是站在队伍后面两百米外的街道角落里,都在静静地观察着眼前的这一切。

“胖子,我只想问你一句,你哪来的钱?”孙悟空开口问道。

“猴哥,我实话告诉你吧,我一分钱都没有!”孙子轩摊了摊手道。

“什么?你一分钱都没有?开玩笑吧!那你发什么神经,还叫人贴告示叫每个百姓过来领一万块仙币的补偿金啊?你这不是欺骗吗?”孙悟空脸色一变,质问道。

“呵呵,猴哥,你太紧张了,放松点,听我解释,好吗?”

“好,那你解释解释。”

“猴哥,你仔细看一看前面,那些登记了的人,手上有没有领到钱的?”

“好像还真没有。”孙悟空仔细地看了一下,只是看到登记完的人,手上都是领着一张类似单据的东西而已,并不是熟悉的仙币。

“想知道为什么?”孙子轩故意买关子道。

“为什么?”孙悟空忍不住追问道,他是真的想知道,对于孙子轩突然搞的这么一出,他是一点都不知情的,所以他很好奇。

“听说过债券这回事不?猴哥,我现在给他们每个人手上发的这个单据,就有类似于债券的意思,也就是普通人说的欠条,只是这欠条是政府欠百姓的,所以信誉度会相当高,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孙子轩详细地解释道。

“……”孙悟空听得一头雾水,尼玛,说的这么冠冕堂皇,不就是简单的一招空手套白狼嘛!

“好吧,猴哥,我这么说吧,我现在所发的一万块仙币,不是真正义意义上的钱币,它是一种凭据或者称之为虚拟货币,而我用做这些的筹备信誉金就是北区衙门的信誉,明白吗?”

“哦,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如果衙门的信誉破产了,那么这张一万仙币劵也就随之告废了?”孙悟空恍然大悟。

“嗯,可以这么理解。”孙子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走吧,猴哥,等到明天你就知道结果了,我有信心,结果会是好的。”

说完,孙子轩就拉着孙悟空和无良大叔转身走了。

其实,这个办法也是孙子轩在家裏面蹲茅坑想出来的,因为他经过调查发现,可能是由于前几届北区衙门实在是太无能了,导致衙门在北区百姓心目中已经是藏污纳垢的场所,一点公信力都没有。

所以,思前想后,孙子轩想到了“悬木赏金”这个典故,由此又想到债券这码事,他再细想了一下,并且跟几个老婆商量了一下后,得出了这么个方法来。

毕竟,想要致富除了要种树外,还得发展旅游业,而发展旅游的话,则必须要修路。

这一旦要修路的话,就要涉及拆迁啥的了,再说了,孙子轩一直对衙门街道两侧的危房感到如鲠在刺,总想着只要一有方法,就都特么把它们给全拆了。

只是,由于衙门公信力较低,孙子轩不得不使出这发钱的一招来。

不过,那些一心来领钱的百姓,最后却领到一张单据,他们会怎么想?难道不会觉得这是一场忽悠吗?

“喂,不是说有钱领吗?你们给我一张单据搞毛?”

“请保管好现在的单据,因为这关系到你这一万块仙币能不能全额拿到。”

“不会吧?你特么还搞这一出?让我怎么相信你们衙门?”

“放心吧,我们衙门讲话算数,只是手续上必须得这样,请谅解!”

“手续上?好吧,姑且信你一回儿,对了,什么时候才能领到呢?”

“明天早上九点开始,就可以过来兑换了。”

“行,那我先走了,明天再来。”

以上对话,出现了无数次,那些拿了单据的百姓,无一不满怀期待地离开。

……

第二天一早,衙门公告栏又贴了一张公示。

内容如下:从即日起,凭借于昨日在衙门临时登记处登记的有效票据,可以亲自来衙门认购一套150平方米的标准三室一厅房子,另外,衙门大街两侧将会于两天后实行拆迁重建,所有居民必须于明晚八点前全部撤离,相关赔偿事宜请到衙门咨询。

公告一出,很快就传遍了北区,再次引起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