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那个时候,别说是赵俊臣了,即便是朝廷中枢也不会随意动他。
正常情况下,以赵俊臣的狐性多疑,是根本不可能把这般庞大权力彻底交给霍正源的。
但最终,赵俊臣还是选择对霍正源委以重任,全力促成了霍正源的这项任命,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库存粮的日渐耗尽,让赵俊臣别无选择,只能寄望于远洋贸易缓解困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赵俊臣在朝廷中枢的权势扩张已经陷入瓶颈,同样只能寄望于远洋贸易另辟出路;
而促使赵俊臣做出这般决定的最直接原因,却还是因为霍正源本人深谙进退之道,不仅是主动遣散了自己的所有幕僚,还向赵俊臣借来了三位赵府幕僚辅佐自己,与欧阳博分享了决策之权、与郭敏分享了外交之权、与钱伯道分享了财政之权。
这般情况下,自然是可以最大程度的杜绝出现霍正源将来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现在,随着霍正源与唐晟、丁文博、孟皓轩等等众位贱籍进行接触、向他们许诺未来、收买人心,原本还算可控的平衡局面,就突然间变得不可预测了。
要知道,唐晟、丁文博、孟皓轩等人在沦为贱籍之前,皆是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们并不缺乏眼光见识,又自幼接受正统教育,最近这半年多时间的贱籍经历,更是彻底磨练了他们曾经的纨绔性子,可谓是大破大立,这些素质综合起来之后,他们在这个时代就完全可以算作是“人才难得”了。
待将来南京局势尘埃落定、他们也因为霍正源的援手而脱离贱籍之后,就必然会对霍正源感恩戴德,霍正源也将会迅速收获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追随与辅佐自己!
而这些人在霍正源的支持之下,重拾了曾经的家族人脉之后,也必然可以发挥出关键作用,为霍正源提供各种人力与物力支持。
与此同时,根据唐晟、丁文博、孟皓轩等人的提议,那些熟悉水性的九姓渔户、那些善于制造的南京匠户、还有那些拥有作战能力的军户,也将是霍正源的后续拉拢目标,同样可以为霍正源提供各种助益,让霍正源在将来经营远洋贸易之际事半功倍。
这样一来,霍正源就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全部条件,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羽翼丰满、权位巩固,即不必再依赖于欧阳博、郭敏、钱伯道这三位赵府幕僚的辅佐协助,也不必再依赖于赵俊臣的后勤物资供应,只需是想办法讨好德庆皇帝、保住东南巡阅使的官位,就可以逐渐脱离赵俊臣的控制,甚至是在朝廷财政方面与赵俊臣分庭抗礼。
到了那个时候,霍正源是否还愿意继续忠心于赵俊臣,就只是他一念之间的事情了,自然是完全经不起考验。
想到这里,郭敏不由是心中泛起了警惕之意。
说实话,郭敏并不是真心忠于赵俊臣,但他的身家性命完全被赵俊臣捏在手里,所以他哪怕是为了自己,现在也只能是全心全意的为赵俊臣考虑。
此时此刻,欧阳博并不在霍正源身边,而是赶往苏州联系黄有容去了,另一位赵府幕僚钱伯道只善于记账手段,只是懵懵懂懂的看着眼前这一切,并没有察觉到任何隐忧,所以郭敏犹豫片刻之后,还是认为自己应该出手干涉一下,以尽量杜绝后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喜欢摄政大明请大家收藏:(www.zhaozhi.us)摄政大明枣子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