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时光似水韶华渐逝 ”查找最新章节!
一直以来,总想以纯文学的方式分析作品,脱离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写作背景。所以,每次给学生讲课文,关于文章“写作背景”这一模块的内容,要么一带而过要么根本就不涉及。今天读《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第二十九章“志怪”最后部分,谈及陶渊明的《搜神后记》,必然提到其中的《桃花源记》,文中总结到“正如陶潜《桃花源记》中的居民,六朝时期的读者和作者们希望能逃避连年不断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志怪故事以其精彩的想象,也许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安慰,安抚了他们被生活的大起大落刺激得非常脆弱的神经。他们以充满创造力的方式,应对这个充满恐惧与焦虑的时代。”如果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确实很难深刻的理解“桃花源”背后的含义,以及六朝时代志怪作家们的写作动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从文字分析,我们看到一个化外之境,洞天福地;内涵却是陶渊明延续了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脱离作者生活时代与写作背景分析作品,更能获得纯粹的文学快感,但可能会缺失对作者思想与文章深度的理解。各有利弊吧。为什么会那么厌恶将作品放入写作现实中去分析呢?仔细想了想,原因可能来源于那些对文学强行干预的因素吧。(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