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沈宜修在观察打量几位上门的女子时,几个女人自然也在仔细观察这位率先成为冯大哥嫡妻大妇的女子。
林黛玉她们都很熟悉了,但是对沈宜修她们却是久闻其名,未见其人,今日一见,当然要看个仔细。
沈宜修的形象还是符合她们心目中的印象的,从晴雯经过金钏儿、香菱等人传回到贾府中,也能让她们对沈宜修相貌、性格有一个大致了解,蕙质兰心,秀外慧中,精于诗画,待人和善但有主见,这些评价都慢慢让几个女子树立起了对沈宜修的第一印象。
今天的见面不过是一种印证。
沈宜修的话语腔调已经基本上和三春与湘云差不多了,长期在京师城中居住,吴音甚至比黛玉还要淡,但是还是能听得出来一些江南口音。
这一番和诸女的对答寒暄也让诸女见识了这个出自书香世家的名门闺秀风采,进退有度,亲和而不媚俗,大方而不失优雅,委实令人心折,连黛玉都要承认自己在待人接物上不如对方。
这里边迎春对沈宜修的兴趣甚至比宝钗和探春都还要浓烈,只不过素来沉默敦厚的她在这方面掩饰得也很好,但她的确想要了解眼前这个看似和蔼可亲的女人待人究竟如何。
父亲有意要把她许给孙绍祖的传言已经在府里边传了许久了,虽然父亲从未向她正式提起过,但是母亲却很隐晦的提到过此事,只是说父亲尚未作出决定,这让迎春既惶恐又害怕。
她知道自己是无力反抗父亲做出的决定的,同时也清楚自己的态度对父亲来说毫无影响,甚至连母亲也都从不敢真正反对父亲。
或许在家里,只有兄长勉强能在父亲面前有一些话语权,但若是在以前,迎春也从来没指望过兄长,因为兄长那点儿可怜的话语权一样会在父亲面前碰得鼻青脸肿。
在她都已经绝望之时,情况却起了一些变化。
兄长从扬州回来之后,就有些不一样了。
首先是父亲母亲对兄长的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
特别是父亲,与兄长的说话态度和语气都变得和善了许多,再无复有往日盛气凌人和蛮横责骂的情形。
兄长反而在有些时候变得不耐烦,偶尔还要顶撞父亲一两回,也没见父亲怎么生气。
这是兄长身旁几个小厮和父亲身旁仆人那里听来的,不会有假。
还有就是兄长的手里的闲钱明显多了起来,甚至都能偶尔给自己和司棋一些零碎银子和金银锞子了,节前还给自己买了两样首饰,据说要花三五十两银子,这在迎春十六年的府里生活是从未有过的。
要知道以往兄长便是要从掌管公中的嫂嫂那里要上一二十两银子都不知道要花多少口舌,还得要看嫂嫂心情好不好。
但现在兄长似乎根本就没有再和嫂嫂有什么经济上的攀扯,反倒是嫂嫂经常拐弯抹角地寻摸兄长的收入来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迎春虽然不懂,但是她却知道自己父亲是个最爱黄白之物的,兄长手里宽裕,时不时也会买上一些物事孝敬父亲,自然就让父亲喜笑颜开,老怀大慰。
比如年前买的一个翡翠鼻烟壶便让父亲喜不自胜,成日里在阖府上下面前夸赞兄长孝顺,顺带又含沙射影的敲打嫂嫂,把嫂嫂气得几日都没出来吃饭。
这种状况的变化让迎春看到了一丝希望,正因为如此,迎春才在司棋的撺掇下壮起胆子找到了兄长,向兄长说了自己不愿意远嫁给那孙家。
原本迎春以为兄长肯定会态度严厉或者不以为然,但是未曾想到兄长的态度却很含糊,只说这是父亲决定的事情,他无力改变,但是话语一转,却又问自己如果不愿意嫁入孙家,打算怎么办。
这个话题倒是把迎春给问住了,便是心里有些想法,迎春也不敢在自己兄长面前说出来,只能模棱两可地哀求兄长替自己寻个好人家。
直到现在迎春都能清晰的记得当时兄长脸上的表情有些奇异,看着自己上下打量,让迎春当时都有些羞燥。
但后来兄长却又叹了一口气说,这事儿不好办,主要是自己的身份太尴尬,还说若是一个寻常小户人家的良家女子那都要好办许多,就像隔壁东府珍大嫂子的两个妹妹一般,可自己却是荣国府里的小姐,偏生又没生对娘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