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乡村的生活总的来说还是平淡且美好的。宋家两老回了秀水村之后就不愿再去县城了。
宋青瓜小朋友在村里结识了很多小伙伴,每天和小伙伴们一阵风似地跑来跑去,不是上山掏鸟蛋,就是下河捞虾米。等到宋子孝他们准备回县城的时候他已经彻底融入秀水村的少儿圈了。
尽管宋青瓜小朋友很不愿意离开,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最终还是被他爹娘带回了县城。宋子孝见他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只能答应他只要县学沐休就可以回村里。
既然老宋头他们不愿意去县城,宋子文一家自然也留在了村里。
说来也巧,本来宋家两老回来之后宋子文也放弃了办学堂的心思。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了场地,另一方面是有爹娘帮忙照顾家里,他也可以放心出去采药看病。
但是之前宋子孝一家还在乡下的时候,青瓜带着红豆念书的情景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看得村里的家长们一个个都心痒痒的,自己这辈子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难道自己的孩子也要重复自己的老路吗?现在宋子孝回乡当了县令,村里也算是出了一个大靠山了,孩子识几个字,那以后说不定也能跟着吃上皇粮。
必须要让孩子念书!
几乎所有的爹娘都是这么一个想法,反正孩子现在小,干不了什么活,送去念书,能学多少学多少。实在学不会再来干活也不嫌晚。
谁来教呢?
爹娘们都陷入了这个大问题。村里识字的人其实也不算少。周家的大儿子周家乐就识字,但是人家在镇上做生意,肯定没有时间教孩子。宋家的一位老族长也识字,以前还考过秀才呢,虽然没有中吧,但是人家也还会拉二胡呢,也算是多才多艺了,只不过年纪太大,耳朵也不好使了,指不定小毛头们还没学会什么先生倒先给气病了。村尾有个林家,听说他家那个小叔子也识得一些字,只不过人家平时看到孩子们都掉头走,出了名的不喜欢小孩子,这种性格也当不了先生。还有那谁家的谁谁......
算来算去,数来数去,还是宋子文最合适。
有学识,年轻,会医术,跟孩子们也处的来。
所以,当某一天,大人们在田埂边休息的时候,关于学堂的话题就被打开了。
“这孩子们天天上树抓知了下河捞小虾的,什么时候能懂点事?”
“这个年纪的孩子要是有学上就好了。好歹能学点东西,也不会这么皮。”
“但是我们村没有学堂啊,最近的学堂不是在临河村就是在县里,孩子去学堂都不方便。”
“要是我们村里有学堂就好了。”
“学堂还好说,村子中间不是刚好有块空草地,几个孩子一两间房子一下子就能盖起来。问题是没有先生啊,请先生得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