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山神,神使(1 / 1)

这位热情的王大姐显然是个话痨,巴拉巴拉了一堆有的没的。不用苏可可和殷少离刻意问什么,王大姐就把两人想知道的和不想知道的全都说了。这里的村民每家每户都会供奉一尊神像,他们称之为疙瘩村的山神。神像的样子据说是很早之前山神显灵的时候,村里的老人根据山神的样子雕刻的,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然而,苏可可打量着那雌雄莫辨留着一头黄色长发的神像,神情严肃。这不是她印象中任何一个神祇,也不是无相神那种堕落的伪神。王大姐提到他们疙瘩村供奉的这位山神,将其夸得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一脸敬畏和崇拜,完全一副苏可可不相信就会继续夸的架势。到最后,苏可可和殷少离都不得不装出一副非常崇敬的模样,以免她继续吹捧。“……女丫,大姐跟你们讲,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明天是我们疙瘩村五年一次的大日子,山神选神使……”苏可可听到神使二字,表情差点儿没绷住。据这位王大姐说,他们村祖祖辈辈供奉这山神已经有近三百年了。自从供奉山神之后,疙瘩村年年风调雨顺,没有旱灾也没有涝灾,每年都衣食丰足。就连外面战乱的时候,战火也没有烧到这里。选神使是疙瘩村的一项老传统,不过那个时候是十年选一次。后来疙瘩村人口多了起来,村民们又得知山神庙里缺少奴仆,就主动改为了五年一次。如果山神满意新神使,第二天,山神就会把上一届的神使遣送回来,如果不满意,上届神使不会下山,山神会遣送一个奴仆回来。这也说明,上届神使还是神使,新的这个被留在了山神庙当新的奴仆。神使作为山神的使者,山神偶尔有什么话想传达给村民,不会亲自现身,而是派神使跟他们沟通。所以,神使在村民们看来,是仅次于山神的非常尊贵的存在。也因此,疙瘩村将五年一次的选神使大典看得十分重要。基本提前一年就开始物色神使的人选了。根据这三百年祖上传下的经验,村民们早已经摸索出了山神的喜好。这神使首先得身强力壮,越壮实越好,其次要长得好看,至少五官端正。长太丑的话,就算当奴仆,也会玷污了山神的眼球。所以,村子里选神使的基本要求很明确,年龄要在18~3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里的男人最佳。年龄太小的,不够强壮,太老了,干活干不动,山神也不会满意。因为选神使这项老传统,疙瘩村跟很多落后的村庄一样,重男轻女,而且尤其严重。他们从小培养男孩子的体力,尤其是那些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的,会被家里重点栽培。如果谁家的男孩长大后有幸被选为神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一家都会跟着发达。至少儿子当神使的五年内都会变得特别顺,求啥得啥。村民们将这视为山神对神使的恩泽。苏可可听到后面,看着王大姐脸上羡慕的神色,心情颇为复杂。“王大姐,这些神使真的会被放回来?他们回来之后有没有什么异常?比如说……短寿?”苏可可其实很想直接问,这些所谓的神使被放回来之后会不会突然暴毙身亡。她有点儿怀疑,疙瘩村村民供奉的这位山神是什么吸人阳气的鬼怪。那王大姐一听这话,连忙呸呸几声,“山神可是神,选神使就是为了跟我们沟通方便,这些被山神选中的神使都有大造化,别人求都求不来,怎么可能短寿?我老公的祖爷爷当年就有幸当过神使,还当了十年,是我们村唯一连任两届的神使,他比别人都活得久,足足活到了一百岁一十岁!女丫,你可不要诋毁山神,小心山神发怒……”苏可可连忙装出一副说错话担惊受怕的模样。那王大姐安慰道:“没事没事,我们疙瘩村的山神很仁慈,不会轻易发怒,只是以后这种大不敬的话,你可千万别说了。”苏可可连连点头,“我不说了。可是王大姐,我真的好奇,这些回来的人一点儿影响都没有吗?跟以前一模一样?”王大姐想了想,放低声音道:“也不是一点儿影响都没有。不管是遣送回来的上届神使,还是上了年纪的奴仆,他们都不记不得自己在山神庙里的事情。不过大家也不在乎这个,山神不让他们记得那也是为了他们好,省得这些人下山后乱说……”后面的闲聊中,苏可可还知道了很多东西。比如,以往这位山神选神使都是在初春和初秋的时候,那会儿天气最好,不冷不热,可今年不知为什么,时间提前了一个多月。苏可可跟殷少离对视一眼。不管是为什么,他们要找的人就在山上,就算山上真有什么厉害的鬼怪,他们也必须上去看看。两人打算在热情的王大姐家里借宿一晚。王大姐以为两人是情侣,给两人腾出了一张大床,还从柜子里抱出了一床红色的大喜被。“家里好几床这样的喜被,这个你们拿去盖。”苏可可和殷少离两脸尴尬。听完解释,你王大姐才知道自己误会了。“……唉哟,不好意思不好意思,看你俩男才女貌的,还以为是一对呢。家里只能腾出这一张床了,不然你们一个人到隔壁刘婶子家借住?”殷少离点头:“谢谢大姐,那就麻烦你们了,我跟她说几句话就过去。”等王大姐离开,殷少离立马问苏可可:“你是不是想今晚动手?”苏可可摇头,“我像是那么鲁莽的人吗?那吴延邪道也算有些小本事,可他上山这么久都没有离开,十之八九是被山神庙里的东西困在上面了。我们不要轻举妄动,明天是个好机会,我们跟着送神使的队伍上山探探虚实。”殷少离眼中不掩赞赏之色,“我也是这么想的,明天我扮成那新神使,上山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