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学区房(1 / 2)

苏厨 二子从周 1533 字 2022-12-26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第二百五十九章学区房

苏油牵了牵苏轼:“你家弗儿还懂诗?”

苏轼还沉浸在“情真只信巫山色,每梦随风度雁门”上,闻言才应道:“不知道啊,上次你弄那个倒流香,其中诗意也不像是领会了的啊……等等,有次我背汉书至《杜周传》,背到《春秋》日蚀三十六,地震五的时候,弗儿皱了眉头。其后我去翻书,应该是日蚀三十五,地震六……咦,如此看来,弗儿应当是饱读诗书的哈?”

苏油翻着白眼:“你个傻子,姑娘云英未嫁时,怎好意思说懂你那色胚的意思?你呀,真得多跟你媳妇学学。深藏不露的大行家!”

三峡只剩下最后一处艰难之处——新滩。

之所以叫新滩,是三十年前一次山崩,将大江几乎拦断,到如今也只剩三分之一的江面。

这里虽然水流湍急极度危险,不过给当地百姓倒是带来一些好处,只见有很多人在这里打捞船板,然后卖给途经需要修补的客船,倒也是一门生计。

过了新滩,便是三峡最后一处景点——黄牛山。

黄牛山其实是西陵峡分水线构成的侧影,因此一直伴随着行船。

当地流传着谚语,“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江流逐渐变宽,三峡终于到了尽头。

船老大特意在一处扁圆的大石头前停船,指着石头上滴下的泉水说道:“这是蛤蟆培,相传用青蛙嘴里流出的泉水写文章,便如这泉水一般行文不绝,韵律优美。”

这个可以有,叔侄三人嘻嘻哈哈地搬运陶瓮,接了好几大坛子。

苏油还正儿八经地写了封条——“蛤蟆培仙泉,非科考不得擅用!”

苏洵叹息道:“明润你忘了科考的水都是考场胥吏发放下来的,你带进去就算是作弊!”

三个小的:“……”

过了三峡,到得江陵,大家在此下船,改行陆路。

而大船则要继续南下,直抵扬州,然后通过江南运河折回汴京,估计等到达的时候,应该已经是冬日了。

苏洵带领大家换上马车东行,途径荆州,浏阳,襄阳,南阳,唐州,许州,汝州,一路寻访胜迹遗址,一路给苏油讲解地理形势。

中州风物自然又是不同,荆州由无数三国故事;襄阳南阳,大家都在抢卧龙先生;许州乃汉魏许昌故郡;汝州瓷窑蜚声华夏……

一路访问,倒是不愁无聊。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时至五月,苏家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大宋的京城——汴京。

汴京城是一座比成都还要热闹得多的城市,规模宏大,人流如织。

沿街都很繁华,“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勋戚世家,居无隙地。”

苏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置产买房。

苏洵生性不奢侈,因此只在靠近内城的西南角,宜秋门的附近,买了一所占地半亩的宅子。

用苏轼的说法,是“所居厅前有小花圃,课童种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门,皆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性也。”

说得好听,其实就是一处郊区,但是即便如此,也花了嫂嫂不少的钱。

真别小看,欧阳修大学士还苦逼地租着朝廷分配的小房子呢。

分房也简单,苏轼住东厢,苏辙住西厢,苏洵住正厅东室,苏油住正厅西室。

其余人住外院。

苏油摆出一副鹊巢鸠占的架势,因为就数这娃零碎多。

石通疯狂暗示,石家在京城有老宅,那叫一个大,一个劲地撺掇苏油去那边住。

苏油懒得理他,吩咐他先去,自己等收拾好,便过去拜访老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