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李家大伯是个很顾念家族的人。
这一点,从他父母双亡后,愣是将五个年幼的弟弟拉拔长大,且给他们每个人都置办了家产娶了媳妇就可以看出来了。
当然,等李家大伯自己也有了小家庭后,对于弟弟们的家事就不像以往那般在意了。可不管怎么样,他对于亲眷都还是很照顾的。比如说,每个侄子侄女嫁娶的时候,他都会出一分钱,基本上他出的钱比人家父母特地准备的都多。
另外,李家但凡出了什么大事儿,李家大伯绝对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
可以说,在李家,李家大伯的地位是超然的,自从他上次“出事”后,就更明显了。
而前段时间,莫千蕊召集了许多李家的亲眷,为他们一一培训厨艺和普及做生意的基本常识,以及李家大伯亲自将最好的铺面以最优惠的价格租赁给了亲眷们,更是重新刷新了李家大伯在李家的地位。
甚至于,整个明月镇都知晓了这一情况,私底下纷纷动起了主意。
因为段家两位少爷早已离开了万花郡,且唐晏岫也并未常驻明月镇。所以镇上的人都将李家大伯当成了最大的金主,差不多就是乔家以前在明月镇的替身。
这么一来,李家其他亲眷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了。
跟人丁稀少又素来高冷的乔家不同,李家的人普遍都是很接地气的。
而且,李家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人多!
这人一多,嫁娶之事也跟着多了起来,虽说几个年岁长的都已经娶了媳妇,可这不是还有其他年岁较小的吗?
一时间,李家的子嗣成为了最抢手的存在,所有的人家都以跟李家结亲为荣。
李家二叔还有四个未曾娶妻的儿子,三叔家有六个,其中一个是闺女,四叔家有五个,包括慧娘,五叔的年岁是最小的,他统共只有三个儿子,都未曾说亲。
这么一算,人数确实不少。
自然,李家大伯所出的女儿才是顶顶金贵的,问题是美娘和伶娘正月那会儿就跟着一道儿去了盂县,至今没有回来。且那些媒人还是有些顾忌李家大伯的,在不知道明确情况之前,没人敢直接面对面的跟李家大伯打交道。因而,所有人的目标都瞄准了李家的那些未嫁娶子嗣。
跟当初阿奶死乞白赖的求着媒人介绍亲事不同,这一次,所有的媒人都蜂拥而至。
幸好,这人数多了,目标也就分散了,可即便如此,还是造成了百家求的状况。
人家是一家有女百家求,李家直接变成了儿女都是百家求的情况。
李家大伯知道这事儿,不过却没有心思管。只是回头叮嘱了弟弟们,算着一下时间,定亲无所谓,成亲的日子尽量往后拖一下,直接要在李家大婶周年祭之后。
这一点,李家其他人自然会遵守。
其实,孝期这个问题,以往也没人会特别在意,毕竟李家出身乡野,对于规矩一类的也不是很看重。不过,既然李家大伯开口了,其他人立刻满口子的应承下来。左右也没剩多少时日了,讲究一些也省的被人说道,毕竟乔家那事儿才过去没多久。
这厢,李家轰轰烈烈的开始各种相看,那厢,沈家哥儿父子俩终于忍不住求上了门。
不求不行啊!
沈家哥儿虽说过年已经十八岁了,却还没有找到正经的活计。
原本,按照他们以往的想法,应该是跟在沈账房身边先学学的,等过个两三年,沈账房年岁也高了,将账房先生的位置让给沈家哥儿,这样也算是子承父业了。
可人算不如天算。
沈账房先是被乔家大少爷撸了账房先生的位置,随后乔家自个儿也败落了,乔家大少爷夫妻俩离开了明月镇,下落不明。而乔家的大老爷中风偏瘫,一家子更是干脆搬离了明月镇,跑到乡下庄子里避世去了。
这么一来,沈家哥儿父子俩的日子却是难过了。
最开始的两个月,因为家中还有些积蓄,日子倒还不算特别困难。顶多就是出门的时候会被人指指点点,只要脸皮厚实一些,其他的倒也没什么。毕竟,明月镇上的老百姓都还是挺遵纪守法的,动动嘴皮子嘲讽的事情他们干得出来,可更为过分的事情却是没有了。
几个月下来,沈家诸人的脸皮就厚实多了。
即便如此,现实问题还是无法逃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