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合约(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切!我又不是审案,用什么‘明察秋毫’来形容?”

小婉很是鄙夷了这老头一番,不过她可不敢将这话说出口,那可是堂堂的工部尚书,而且还是根正苗红的皇亲国戚。

“张夫人,我这次过来就为两件事。”

高士廉笑呵呵地道:“太子殿下将你送到长安的望远镜和船只图纸给皇上看了,皇上让老夫过来落实两件事情,第一,那望远镜的产量如何?第二就是那种加了轮子的船只,是否可行?速度如何?”

小婉心中顿时一喜,她将东西送到东宫,自然是为太子张目,而关键的就是要打动那位大唐的至尊,有些生意,不是什么人都能够做的,与其后来被人捅上去,还不如一开始就直达天听。

“高大人,目前望远镜的产量已经达到每个月一百付,只要技术熟练度提高,产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至于那轮船……可惜您来晚了几天,样船已经出海,不过试航时的数据都记录下来了。”

小婉将新船试航的时候,所记录的一些速度、消耗之类的数据都拿出来,一一解答高士廉的疑问。在听到已经有样船改装出来的同时,高士廉既高兴又遗憾……高兴的是这些纸上的东西都可以变成现实;遗憾的是,来得不凑巧,改装船已经出海,一时间看不到。

“因为这种改装船外面的水轮,所以称其为‘轮船’,高大人,我的意见是在沧州建一座船厂,先以改装为主,新造为辅,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这种轮船的主要技术难点就是蒸汽锅和水轮,尤其是前者,涉及到安全问题,好在也不需要像现代锅炉那么苛刻,只要保证一定的压力就可以,叶轮则完全是个技术活,相关的技术难题已经基本解决,而且小婉这里也训练了一批技术工人,完全可以满足兴建船厂的要求。

原本,小婉在将图纸献出去的时候,就已经存了这种心思,她希望在沧州能够建立一个建造新型轮船的船厂,她相信李世民在这一点上是可以通融的。

高士廉想了一下,点点头道:“张夫人只要找一个场地,先将船厂建起来,工部和河北道的相关官员都会全力配合你行事。皇上让老夫告诉夫人,这船厂尽管放心建,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小婉摇摇头:“高大人,您恐怕理解错了。”

“错了?”高士廉十分的惊讶。

“这个船厂我是希望建在沧州,但以张家的能力建不了。”

小婉一一说道:“首先是资金,其次是工匠,最后是原料……”

说起来,原料不算什么,资金可以分批投入,但工匠确实是个大问题,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这种船厂,李世民恐怕不会安心交给张府来办,就像那火药一样,可以给钱、给地、给物,但生产上要收归国有。

高士廉端起茶碗轻轻地喝了一口,然后抬头看了小婉一眼:“如果是朝廷建这个船厂,你可愿意将那些资料完整地交给朝廷?”

小婉微微一笑:“我既然将图纸呈交给朝廷,自是愿意全力配合。不过,妾身也有几个条件,还望大人赂皇上转禀。”

“张夫人请说,只要是合理的提议,我相信皇上是不会拒绝的。”高士廉将茶碗放下,看着小婉微笑说道。

在他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李世民就交代过他,考虑到小婉已经献给朝廷不少东西,再白拿有些不太合适,如果她有什么条件,只要不是很离谱,就只管应他,让她尽快地将这船厂开办起来。

“首先,妾身以技术入股,要这个船厂的二成股份;其次,我要四艘改装船,作为一次性的补偿。”小婉说道。

高士廉想了一下,点点头:“你这两个条件老夫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这最后还是要上禀皇上。”

小婉点点头,觉得高士廉说的很合理,但她也提出了最后的要求:“还有最后一个要求,我要跟皇上签一个书面上的合约,将朝廷与张家的对这船场的权利和义务都写在上面,而且双方还要签字画押。”

“什么?”

高士廉差点儿跞起来,手一抖,茶水泼出了大半,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张夫人,你这是在说笑吧?如果老夫没有理解错,你是说……让皇上给你签字画押?这条不行,绝对不行。”

他的口气很坚决,就差直接讯斥小婉狂妄了——自古以来,雷霆雨露皆是皇恩,哪有跟皇上讨价还价的?幸好今天是自己在这儿,换了别人还不治她一个‘大不敬’的罪名?

“呵呵,”

小婉笑了,她示意紫鹃将桌上的茶水擦干净,重新斟满:“高大人过虑了,这其实就跟皇上下达的旨意没什么。各部的官员都是经常轮换的,但皇权是不变的,以皇上签署的文件最具权威,如果船厂能够成功的建立,以后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模式吸纳民间的资金或者技术,官民合作办厂,而皇上的签字保证了其合作的合法性。况且皇上乃是千古明君,就算不愿意签约,也不会怪罪。”

“这个……”

高士廉沉吟起来,对于李世民,他自然比别人清楚,正如小婉所说,纵然李世民不愿意,也不会降罪,倒是那些言官听到了,恐怕会磨叽一番。但是,小婉其中的一句话却打动了高士廉——吸纳民间的资金或者技术。

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如果一个君王大肆掠夺臣民的私有财产的话,那离灭亡之日也就不远了。反之,充分利用民间的财富,如同小婉这样,为朝廷和投资者共同创造财富,双方都有赢利,那岂不是两全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