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同作逐臣君更远(2 / 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杜秋的唱腔恢宏大气,音调从低到高起伏很大,唱得是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绕梁三日而不绝: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武士们迈着矫健的舞步,铿锵有力地咏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杜秋又唱道: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柳好好邀将士们和她们一起高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将进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武士咏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杜秋的歌声唱出了士卒们的心声,激发了将军们的激情,他们一起合唱了起来,把晚会推向了沸点。

柳好好编排的晚会,大大地给汪寿昌长了脸,大家频频举杯向老帅们敬酒祝贺,汪寿昌又飘飘然了。

————————————

注释

[1]羌笛

《元史.礼乐志五》中记载:“羌笛,制如笛而长,三孔。”

羌笛,传说是秦汉之际游牧在西北高原的羌人所发明,故名羌笛。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

羌笛也被称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

唐代,王之焕在《凉州词》中曾留下这样的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此诗中我们可以得知,羌笛早在唐代已广为流行了。

最初的羌笛是用鸟腿骨或羊腿骨制成,有两种用途,既是吹奏的乐器,又是策马的马鞭,故又名“马鞭”或“吹鞭”。在西汉以前,羌笛只有四个音孔,到公元前1世纪,经过京房(公元前77年枣37年)在后面加了一个最高音的音孔,才有了五个音孔。

关于羌笛的演变过程,后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有这样的记述:“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之当鞭便易持。易京君明只音律,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出后,是谓商声五音毕。”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羌笛也有描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口琴

亦称口弦、口簧,铁制拨奏体鸣乐器。蒙古语称之为“特木尔.胡尔”。蒙古人素有弹奏口弦的习俗,尤以妇女为甚。明代以来,口弦在蒙古音乐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被纳入了宫廷乐队。

[3]蒙古长调

蒙古族长调民歌,“长调”在蒙古语发音为“乌尔汀哆”,意思是长歌,是蒙古族的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

喜欢踏乡记之叹流水兮请大家收藏:()踏乡记之叹流水兮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