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青竿一丈丝,
菰蒲叶里逐风吹。
几回举手抛芳饵,
惊起沙滩水鸭儿。”
见小鸭根本飞不高,大黄狗便去追赶;见大黄跑得欢,暮羽也跟着跑去。纪绪大喝一声“回来”,狗和暮羽急忙调头又往回跑。
来到先生的身边,纪绪教育暮羽道:“我们是来钓鱼的,你去追鸭子干嘛?”
暮羽站在那里,虽不敢回腔,但眼睛却左右地瞟,脚也在沙地上来回地搓。纪绪知道暮羽心里并不服气——因为出来时,跟家里说好是带暮羽出来放松的。出来挨训,谁还出来?
于是,纪绪便放低了声调说道:“人啊,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如果像你这般,东看看西望望,如此容易地受到外界干扰,将来何事能成功?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纪绪找了块大石头搬了过来,让暮羽坐在上面,又嘱咐道:“耐心地看着鱼漂,鱼漂有一点动时,别急,先不要理它,等一会儿,鱼漂打动以下时,就提鱼竿……”
纪绪也坐了下来,他看着暮羽头戴着顶硕大的草帽,老老实实地坐在石头上,弯着个小腰,像个小老头,便禁不住笑了……可他随即又止住了笑,因为还有一件更麻烦的事在烦扰着他——修染几次让纪绪约清婉出去,清婉都断然拒绝了。他不由得心里琢磨起来:原来不是谈的好好的么,这中间到底出现了什么情况?
风起,柳枝儿晃悠,塘也晃悠。
枝梢儿吻着浮萍,浮萍亲着枝梢儿。风中荷田荡漾起来,涌起一池塘的肥绿,托起红红白白的朵儿苞儿。花苞是花的童年,矛一般在那宽大的绿叶上悠悠晃晃,似乎担心脚下的泥土不深根基不牢。而花儿却在笑,笑开了红脸、白脸,笑童年的幼稚,脚下的泥土是深厚的根基,稳稳的呢!
【三】《大风吹》刘涛词曲 王赫野.歌
“嗨,什么火山也得过呀,谁让我如此地多事!”纪绪拿过了空水杯,起身去舀了一杯水,就这样放在手里涮着,哼着小调,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迈步向清婉的方向走去。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着明月人世间晃呀晃,爱恨不过是一瞬间,红尘里飘摇。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间望呀望,爱恨重复过千百遍,红尘里飘摇。
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吹走你心里,那段痛,那段悲,让暴雨冲洗,风中唏嘘,当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里那泪水,就让那往事消失风里,当初的你,曾记得我的那个谁。”
看着纪绪拿着个破水杯涮着自己,又听他唱的破歌词,清婉的眼里布满了泪珠。她回忆起很多的东西,她怀念当初……
她叹息道:人生若是有选择的机会,应该没人会选择同样的答案;人生若是可以看到结果,又有谁不会逆天而行呢?
[歌曲]“取一杯天上的水,照了明月人世间望呀望,爱恨重复过千百遍,红尘里飘摇。
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吹走我心里,那段痛,那段悲,让暴雨冲洗,风中唏嘘,当初的你,仿佛是天注定。就让这大风吹,大风吹,一直吹,漆黑中洗去眼眸里那泪水,就让那往事消失风里,当初的你,曾记得我的那个谁。”
————————————
注释
[1]馒头
别称“馍”、“馍馍”,又称为“卷糕”、“大馍”、“蒸馍”、“面头”、“窝头”、“炊饼”等。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把面粉加酵母(老面)、水、或食用碱等混合均匀,通过揉制、醒发后蒸熟而成的食品。
馒头是中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颇受欢迎,南方一般用来当早点。最初,“馒头”是带馅的,而“白面馒头”或者“实心馒头”是不带馅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话当中发生了变化——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
(1)名称的由来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
宋朝人著《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卽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食者谓之馒头。”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2)其他称谓
馒头之称谓,今天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甚远。
唐.赵璘《因话录》中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