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见,孔老夫子并不信鬼神。研究周易,希望百占百灵,那是普通人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易道。
真正的易道,就是通过研究《周易》,发现天地人生的规律,能够敬畏规律。让鲁莽的人知道害怕,让软弱的人知道勇敢,让愚昧的人不敢妄为,让奸诈的人回归忠厚。
《论语.述而》中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意思是说,假如老天再给我有年,或五年,或十年,我会沉潜於周易的研究之中,那么我的人生就不会走太大的弯路……感慨《易经》揭示的宇宙万物的神奇变化和奥秘。”
【二】《大道之行也.礼记》儒教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看着杰克逊慢慢地皱起了眉头,纪绪知道把他给说糊涂了。
纪绪笑了笑,说道:“其实啊,中国文化很好理解,无非是两个字——‘和’与‘合’。
和,是和睦,和谐,和平,和美,和悦,和煦,和合。
中国文化不讲求零和思维,也不追求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而是追求天下大同,追求在尽可能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和谐圆满,和谐共生,这就突出体现了‘和’字的提纲挈领作用。
无论是平和、祥和,还是求和、共和,都在极力谋求这个关系中最大的累加项,以期取得最大的社会成果,达成最大的社会期望值。我们通常讲‘和谐共赢’,就是它的最终依归。
所幸,我们的大元朝繁荣了,发达了,但我们依然在提倡这种无输无赢、共进共退的普世价值,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最大济世准则。
合,即合理,合法,合规,合情,合适,合格,合作。
意即做到允厥执中,不偏不倚,太极两仪,大开大合。
将一切社会因子都归集到‘和、合’的框架之下,使其相互并存,相互融合,同生并进,美美与共,进而达到和谐一统的高度,实现最高层次的人间精神思维的最佳整合。
中国文化,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兼容性,还有无与伦比的博采性、吸附性,无论是哪个族群或者哪个邦域的特色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其最适宜的归属地位,从而更紧致的融入于当时、当地的文化主流当中,伴随着新融入的血液,产生一种水水乳.交融的文化氛围,汇成滔滔洪流,包举并蓄,和谐万邦。
我们的先人们,始终讲求‘修齐治平’的理想格局,我们心目中的最极致目标,是独善其身以后,能够兼善天下。
汇天下于一羽,融万物于须臾,俯仰遥畅之余,逸兴遄飞之具,开出和谐美景,共享盛世繁华。”
————————————
注释
[1]《易经》
《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一本通过揭示变化规律,指导世人趋吉避凶的书),由太极阴阳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易经》典籍之内容。是中华文化之源、哲学之根。不仅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根源于此,而且早在6000年前《易经》的规律就已经包涵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华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如同“树叶向阳光充足的方向生长,树根朝着水的方向奔跑”一样,《易经》没有空谈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是从“趋吉避凶”之本能的角度,教化世人多接触好的人和事物及物品,多做好事、积累善行和祥瑞之气,共同构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趋吉避凶”的着眼点虽低,却与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一、伏羲依照“河图”之启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经》典籍的核心内容,《易经》之五大规律也出自于“河图”之启示。
二、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三、《周易》以宇宙间万事万物为观察和研究的对象,用“阴”和“阳”两个基本要素,描述了一个阴阳变化的系统。“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两仪是对太极的细分;八卦是对阴阳的细分;六十四卦是对八卦的细分。每卦及卦爻的含义有单独的章节进行释义。
四、《周易》即《易经》,是《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