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西楼禁烟何处好(2 / 2)

“哎呀,哎呀,那哪行!”

“怎不行?”

“我坐着都害怕,哪还敢站着!”

“那,我们坐着荡?”

“对呀!”王冕道,“坐着,那心里多踏实。”

杏儿坐了下来,问道:“你坐哪儿?”

王冕过去踅摸了一会儿,说:“我们并排着坐,不安全,不是你闪下来,就是我掉下来……”他拉杏儿起来,自己转身坐在了蹬板上,“这样,我坐着,你坐我身上来。”

杏儿也不打怵,蹁腿就跨在了王冕的大腿上。

王冕道:“我抓住绳索,你抱紧我就行。”

杏儿双手抱住王冕的腰。

“你可要抱紧了,我要荡了。”王冕嘱咐着,两脚蹬地,尽量往后拉起秋千,随后一抬脚,秋千便荡了起来,他又朝书童喊,“你在我后背加把力。”

书童跑到了王冕的背后,当秋千荡回时,用力一推。

来回几下,秋千越荡越高,杏儿越高越笑。

冷不丁地,王冕的嘴蓄谋已久地就自然地吻上了杏儿那微张的樱桃小嘴儿。

“呀,呀,呸!呸!呸!”杏儿“咯咯”地笑。

突然,听得有人大声道: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王冕回头一看,“亲娘哎!揭大人?”他认得揭傒斯,因为前几回京试,好几次都是这位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做的主考官。

那么多的举子进京赶考,王冕又是个落榜生,揭傒斯哪里还记得王冕呀,便询问道:“你是谁呀?”

杏儿介绍说:“大姑父,他是我表哥。”

秋千还在游荡。

“你哪来的表哥?”

“就是艾艾的义父。”

“艾艾有姨夫?”

“刚认的。”

揭傒斯笑道:“这姨夫,还有刚认的?”

“不是,姨夫【1】,我是艾艾的干爹。”王冕解释道。

乍一见到自己尊敬的主考官,又是在人家的后花园里,还和人家的外甥女在秋千上做那种不堪入目的动作……

王冕顿感羞愧难当,脸一时红到耳根,他示意书童赶快弄停还在若无其事游荡着的秋千……

————————————

注释

【1】姑父&姨夫

为什么姑父是父亲的父,姨夫却是丈夫的夫?

《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中,这样说道:林黛玉得知贾宝玉到薛宝钗那玩,心中不快,赌气回了房在窗前流泪,贾宝玉温言哄了许久,黛玉仍抽噎不止。便悄声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女儿,与宝玉的父亲贾政是兄妹;宝钗的母亲薛姨妈,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妹妹。旧时的亲戚关系中,黛玉和宝玉属于宗亲,而宝钗与宝玉则属于外亲,因此宝玉才说“亲不间疏”。

自古以来,在以家族为联结的中国人情社会中,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它严格地遵循了尊卑长幼之序。传统的家庭观念以宗法制约束,男性父权制为本位来区定亲戚关系中的亲疏有别。

有一个成语叫做“登堂入室”,“堂”者,内也。

现在不少农村地区,仍将正门进屋的居住空间,称之为“堂屋”,与父亲直系的亲属为“堂亲”,意思相当于不是外人。从宝玉的角度来说,姑表亲自然比姨表亲更近。

我们对于亲戚的称呼中,可以窥见中国伦理文化的历史影响和传承。

比如“姑父”和“姨夫”这两个称呼,虽然尾字近音,但所用的汉字截然不同:一个是父亲的“父”,一个则是丈夫的“夫”。其背后因由,可追溯到历史谱系中的亲缘文化。

(1)血缘的界定

老话常说“亲戚里外的”,其实这就是个陈述句,亲戚在早先确实是分内外亲疏的。

“亲”字在《说文解字》里的注释是:“至也,如父子、兄弟、夫妇故谓之‘六亲’”。“亲”是父亲、丈夫这头的;“戚”字,依傍于男性角度,由姻亲缔结而来,是指母亲和妻子的亲属。看宫斗剧中,总说“外戚干政”,其实这外戚,就是帝王母族和妻族的直系亲属和势力。

一言以蔽之,亲指族内(宗亲),戚指族外(外亲)。

亲族系统分为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血亲就是上述的宗亲和外亲,而姻亲是不具备血缘关系,因婚姻而结亲,如亲家、妯娌、连襟等,像姑父、姨夫,都属于姻亲。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写道:“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研究乡村结构时提出的理论,是说人际格局的亲疏远近,像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为中心一圈圈延伸出去,按中心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注重血缘。

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土社会中,血缘的亲疏不仅仅决定了身份属性,还和人情、地位、财富、权益分配有关。在血亲和姻亲中又不断细化:姑父和姨夫,以父系原则参考,姑父是和父亲这头有关系,姨夫与母亲这头有关系。从差序格局来说,姑父的家族地位更亲近一些。

其实姑父和姨夫来比较有些伪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两个称谓差着辈份。“父”除了父亲的本意,还是对有才德的年长男子的敬称,而“夫”者,女子配偶。姑父,是尊长,而姨夫,是平辈的角度来称呼。如果是小辈,也该同姑父一样,尊称为“姨父”。相对,平辈对姊妹的丈夫,称为“姑夫”。

那么,亲族中内外亲疏、上下尊卑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2)文化的影响

第一、历史的影响

亲属关系的系统演变与社会的演化进程息息相关,复杂的亲属称谓通常对应了阶层更为分明的社会结构。亲属的差别是特殊社会构成和身份认同决定的。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战乱频发,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结构,很难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自保生存,团结就是力量,以父系血缘为核心的家庭联结成为家族,聚树成林,大家一起守望相助,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

像魏晋到唐朝著名的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崔、卢、郑、王、李,就是趁此乱世崛起的。

家族的形成奠定了父权社会的基础,由家族、氏族关系延伸出来的家支,既是血统制度,也是政治统治的制度。国家管法制,家族管德治,这样的威望体系,构成了旧时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继嗣、互惠与分配才逐渐沉淀为文化概念,形成稳固的教化后的秩序。

第二、儒家文化的影响

蒙学读物《弟子规》,由清人李毓秀整编自《论语》和《礼记》、以及倡理学的朱熹编纂的《蒙童须知》。开篇便是“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儒家把复杂的社会关系化繁成简为三类:上下辈关系,同辈关系、男女关系,并确立三个主要的道德标准,即孝、悌与男女有别。

“孝”,对尊长要孝顺,所谓“悌”,《说文解字》释义是“善兄弟也”,我们现在宽泛解释为对兄弟姊妹要亲密和睦。这种在家庭关系中的尊卑有序从幼儿启蒙时就开始灌输,儒家的人伦概念自然深入人心。

《礼记》有云:“父子远近,长幼亲疏,序而不乱……不失其伦。”同三纲五常一样,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体框限在亲疏、贵贱、上下、远近的道德伦理体系中。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就是一个微缩的乡土社会,白鹿村以白、鹿两大姓氏,从亲属关系上互相联结,形成一个自治的稳定族群。白嘉轩承袭父亲白秉德的族长位置,就是血缘上的继嗣。身为族长的白嘉轩与族内辈份高的老人,通过宗祠以宗法管理白鹿村的日常事务。

对于村里人做法不成体统的,白嘉轩行使族长权利予以制裁,田小娥个人的“放浪”行为,决定了她不能入宗祠,与黑娃就不算合法婚姻。包括对田小娥“失德”的鞭笞,都是家族合理自治的范围。白鹿村反映的就是整个乡村世界的人情社会,男尊女卑、辈份有序、亲疏有别、伦理纲常。在亲缘和地缘诠释上非常具有代表性。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文化渗透有着稳定的力量,以男性为主导的亲缘关系,决定了传统社会的角色认同、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