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得君一笑妾愿足(2 / 2)

“好勒!”大长腿唱着菜名就下去了。

黑良臣端起了酒杯,对众人说:“来,让我们端起酒杯,为了美好的明天,干杯!”

众人纷纷举杯,干了杯中的酒。

黑良臣见舜华也拿起来酒杯喝,便道:“哎,那孕妇,能喝酒么!?”

舜华酒杯没离嘴边地说:“我尝尝这马奶酒,什么味。”

众人都看着黑良臣笑。

【二】《叹十声》方知.词 黎平.曲 陈佳.歌

艳红放下酒杯说:“我唱首小曲,给大家助兴。”说着,就坐到桌子前头的凳子上,拨动着琴弦唱了起来: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思想起奴终身,靠呀靠何人?爹娘生下了奴,就没有照管。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身。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为只为家贫寒,才卖了小奴身。”

乌鸡汤很快就端上了桌,大长腿直接端在了舜华的眼前。

“真是谁的媳妇谁疼啊!”黑良臣笑道,“哎~,不过那绿帽子,这乌鸡汤就炖这么短时间,能行么?”

“这都是提前炖的,现炖,哪来得及啊!”大长腿说,“客官,菜都上齐了。”

黑良臣逗弄道:“要不,你也坐下?”

大长腿白了黑良臣一眼,退出了房间。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二声。思想起当年的,坏呀坏心人。花言巧语,他把那奴来骗。到头来丢下奴,只成了一片恨。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到头来丢下奴,只成了一片恨。”

看着舜华香甜地吃着乌鸡肉,黑良臣道:“舜华,我一定让你记着我的好!”

舜华头也不抬地说:“就吃个鸡,我就记你好了?”

“吃个鸡……”黑良臣道,“我一定想办法治好你弟弟的病!”

“吹牛吧!”舜华继续吃她的鸡。

“你先把鸡放下!”黑良臣说,“快过来先敬你甄哥哥一杯酒。”

舜华虽不情愿,但为了自己的弟弟,只好顺从。

[歌曲]“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三声。思想起何处有,知呀知心人?天涯漂泊,受尽了欺凌。有谁见逢人笑,暗地里抹泪痕。依呀呀得喂,说给谁来听?有谁见逢人笑,暗地里抹泪痕。”

敬完了酒,舜华回到了座位上。

黑良臣说:“甄兄啊,你的大舅哥不是三品御医么!这次好不好让舜华的弟弟跟着你一起回大都,让大舅哥给瞧瞧?”

友乾放下了酒杯道:“我虽不是郎中,但我内人是啊,所以我也多少懂一些。根据舜华姑娘说的弟弟的情况,就是把他送进太医院,我看也白搭!”

黑良臣说:“甄兄的意思是无药可救了?”

友乾道:“中国医药,博大精深,就没有不能治的病,也没有不可救的人。”

“那你的意思是?”黑良臣满脸认真样。

友乾说:“我听内人说,在东平有一位神医,他的祖上是‘儿科之圣’——钱乙。”

黑良臣赶紧问鸾鸾:“香儿姑娘,可有此人?”

“有!”赵鸾鸾道,“不过,老先生今年八十多了,不会出诊的!”

舜华忙说:“我们可以去啊!”

鸾鸾道:“这么远的路,这么冷的天,小弟又病得那么重,如何能到得了啊!”

黑良臣也害愁起来,“一个年纪太小,一个又太老,这如何是好?!”

友乾说:“得想办法把老先生请到这里来稳妥些,鸾妹妹,你们是老乡,能否说上话?”

鸾鸾道:“我家倒是和钱家有些交往,只是,他的儿女不会让老爷子冒这么大风险的!”

黑良臣说:“那我们就多出钱,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鬼缺钱,人家神医也缺钱么!?”鸾鸾说道,“除非,有‘用钱买不到的东西’,否则,你想也别想……”

————————————

注释

【1】钱乙

钱乙,字仲阳,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1032-1113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1)人物简介

钱乙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人。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2)学术内容

一、“五脏辨证”法

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药请教他,他总是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二、主张保养养生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

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

三、通过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3)临床应用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