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其十》苏轼.诗
北客南来岂是家,
醉看参月半横斜。
他年欲识吴姬面,
秉烛三更对此花。
达普化来到了门房,被那年长一点的女孩给惊呆了——老天,简直是天外来客!
达普化的语气也随之温和了起来:“小妹妹,你俩要找赵子昂大人,是不?”
见达普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梅皎儿不免紧张起来,慌忙低下了头。
梅绯儿却异常大方地说道:“是啊!他在哪儿,你能带我们找他么!”
达普化:“赵大人不在这儿任职了,他已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了……”
绯儿对达普化说:“那你带我们去找吧!”
“先听我把话说完。”达普化道:“前年春天,你的舅妗病了,赵大人得旨还家。”很明显,达普化只对着皎儿说,“可是,当到了大名府路的时候,管夫人仙逝于临清[聊城市临清]舟中,赵大人和你的表哥护送着灵柩回到了吴兴老家。同年冬,先帝曾遣使催你舅舅回朝,但最终因病,未能成行。上个月,当今圣上又派使去往吴兴,看望你的舅舅,估计近期就能回京。院使大人安排你俩去我家暂住,等候赵大人回京……不知我说的你是否明白?”达普化低声询问皎儿,梅皎儿羞涩地把头压得更低了。
年幼的绯儿却高兴道:“知道了,知道了,咦~你家管饭么?”
“那是自然,想吃什么?我亲自为你俩做!”
“你还会做饭?”
“那当然!”
“姐姐,姐姐,我们不用愁了,我们请到一个可心的庖奴了!”绯儿过去拉起姐姐的手,说道,“走吧,去他家,我都饿了。”
达普化笑道:“我还在班上呢,不能回家,我先带你俩去饭铺如何?”
“行呀!”绯儿的另一只手又牵起达普化的手往外走。
一旁的大长腿问道:“那我俩呢?”
达普化回头问:“你俩是干嘛的?”
大长腿说:“送她们过来的!”
“哦!人都送到了,你俩就回吧!”说罢,达普化头也不回地带着俩女孩走了……
————————————
注释
【1】翰林
翰林院,唐代初置,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
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
到了明代,朱元璋早在1367年就初置翰林院,功能定位为辅政智囊团。但是丞相的存在架空了翰林院,成为皇帝掌权的掣肘。因此,朱元璋在废中书省与丞相之后提高翰林院的地位,自此翰林院在明代的功能定位为:首先,接手丞相的行政工作,分担皇帝的工作压力;其次,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供皇帝驱使,加强了皇权;再次,作为官方编史、修史机构,掌握全国舆论的话语权。
明朝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
明英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据《明史》载:“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
由此可知,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如成化年间的“翰林四谏”,皇帝在元宵节时一时兴起,想让翰林院写几首诗词助兴,史官编修章懋、检讨庄昶等翰林四官便因拒绝皇帝的要求受到杖刑且被贬官。
如何才能成为史官呢?
条件是必须为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即殿试中前三甲方可获得资格。同时,殿试中的二三甲也可考取庶吉士后被授予史官。
那何为庶吉士?
公元1385年正式设立,科举考试中优秀之人才能进入,进入后国家进行为期三年“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培训之后进入翰林院进而获取担任史官的资格。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等,皆是翰林中人。
然而,成为翰林学士的辉煌前景也使得大量知识分子投身科举,造成了人才浪费。社会重文士轻技工,拖缓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此外,翰林制度也使得文学界和思想界的主流处于皇帝的监管之下,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起了压抑作用,有利于皇帝进行专制统治。
【2】集贤院
唐代最早设立集贤院。唐开元五年置干元院使;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通称集贤院,主要“掌刊辑经籍”。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创立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主要管理图书经籍。唐宋时期,中央朝廷设立集贤院主要负责管理图书经籍,并不参与宗教管理事务。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元年(1264)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升从二品。至元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至元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升从一品。翰林国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职责,设承旨6员,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各2员,属于富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院内下设(蒙古)新字学士,负责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译诏敕。
【3】张留孙(1248~1321)又名张宗师,是北京东岳庙的开山始祖,名留孙,字汉师,生于1248年,羽化于1321年。张留孙是信州贵溪(即今江西鹰潭市境内)人,自幼从伯父学道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为龙虎山上清宫道士,是张宗演弟子。元朝道教领袖。至元十三年(1276),南宋亡,张宗演应元世祖忽必烈召去大都,留孙从行。次年,宗演还龙虎山,留孙留大都,忽必烈授以江南诸路道教都提点之职。后来,他经历成宗、武宗、仁宗、英宗四朝,备受宠遇,历次加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开府仪同三司。
【4】吴全节(1269~1346),元代著名玄教道士、书法家。字成季,号闲闲,又号看云道人,饶州(今江西鄱阳)人。
年十三学道于龙虎山,尝从大宗师张留孙至大都见元世祖,大德末授玄教嗣师,英宗至治间留孙卒,授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工草书,有《看云集》。(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