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近水楼台一万家(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汤垕方便完回来后,发现赵孟頫不辞而别了。

看到桌子上留有一幅字,便走过去看,见是一首《苏武慢》,这首词的大体意思是说:

我虽是皇室后裔,大宋遗民,但我也就是一懦弱文人而已。我没有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那样的血性。像陶渊明那样归居田园过隐居的生活,我赵孟頫同样向往。那么,我为什么要如此奔走如狂呢?是为自己的功名利禄?当然不是!为的是家国情怀。

什么是家国情怀?不就是仁爱之情、家国同构及共同体意识么!即便你不认同现在的这个国家,不能为她的强盛出一份力,最起码做个社会的和谐分子,总行吧!至于我的功过,就任由后人去评说!

【一】《高楼春-其一》徐积.诗

汤垕被赵孟頫的高远情怀而感动,他划拉起那幅字画揣进怀里,夺门而去。

到了门口寻问童子:“你可看见客人的去向?”

童子一指河边码头说:“往那边去了。”

“你在家看门,晚饭自己对付点儿……”话没说完,就急匆匆奔码头而去。

追到码头,却不见赵孟頫的身影,便问船夫:“可看见五个大男人去往何处?”

一个船夫说道:“留胡须的客官说,要到‘何家楼’吃‘全鳝席’【1】。”

汤垕火急火燎地说:“快,快,快,速速带我前去。”

何家楼,自宋代起就是淮安地区的一座名楼。时任楚州州学教授的著名诗人徐积,有诗云:

山阳有客似相如,

身着儒衣当酒垆。

尘埃市井不到处,

烟霞往往生衣裾。

这首《高楼春》,应该说是最早的广告词。

诗中介绍了这座高级酒楼客栈的环境、设施和酒菜特色。酒楼的主人是一位人品高尚的何姓儒商,让州学教授给自家酒店做代言,可见何老板的经营理念之超前。这首诗一经挂出,“何家楼”瞬间火遍大江南北。

汤垕的小船顺着运河拐进了一清溪环绕连接的水关,“何家楼”就坐落在淮安城西南角的万柳池边,运河之水汩汩流入馆内。南门迤西有一小门,凡南来漕艘到淮,俱泊舟南角楼,旗丁粮长皆由此关入城。

相传,当年粮艘不畏过江,而畏过湖。西风一浪,漂溺者真可谓无法算计。所以,渊娅[姐妹的丈夫互相称娅]戚属皆送至于淮,过淮后方才作欢而别。凡是随船来者,丛集于淮,此馆水亭花榭有江南之致,靡不解囊沽酒,以饯北上者。

进了南角楼,面前是一潭碧水,水中种满了荷花。碧绿的荷叶长满了整个池面,一阵风刮来,水波荡漾,荷叶随风起伏,仿佛是一阵阵绿色的波浪。透过密密层层的荷叶可看到摇曳的荷花。有含苞欲放的,有花枝未展的,还有已经完全盛开的。一片片花瓣层层叠叠,白色的底子上透出了淡淡的粉红。亭亭立在水中,随风摇摆。花下的碧水里,有几尾锦鲤。它们通体金黄,在几缕阳光的照耀下,鳞片忽闪忽闪的,亮灼灼的。

眼下再美的景色,汤垕也无心观赏,两只眼睛一直在搜寻赵孟頫的影子。

倏见,赵孟頫一行正漫步在池边小径,顺着池塘的风景,悠闲地赏玩着路边的花草。

汤垕也不好急急地上前打扰,只好尾随其后……

小路两边栽种着各种花草树木,水边的一侧种着垂柳,岸上的则是柏树。柳枝随风倾斜,翠绿渲染了柳叶,仿佛绿色笼罩了整棵树。刚下过雨,空气都是湿润的,起了点雾,看那远处的柳树,朦朦胧胧的,实在是好看。

正感赏心悦目时,忽有一股袅袅的幽香钻入鼻腔,尽力往前寻望,只见对面那一大片各色的紫薇开得正盛,赤白蓝靛,应有尽有。

赵孟頫疾步走上前去细观,那紫薇花是极小的,花瓣是羽状的。有几十朵这样的花凑在一起,露出了一点淡黄的花蕊,密密层层,叠在一处,却又不显拥挤,一团一团的,似一个个彩绢球,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好不艳丽!

不舍地离却了这片花丛,继续前行。

此时,面前的又是一片桦树林。树上蝉鸣阵阵,梢头鸟语纷纷,风刮过,巴掌大的桦树叶随风摇摆,飒飒作响。

尔后,赵孟頫登上池畔的望景台,俯视后园,即能一览无余了。天边白鹭飞,水中游鱼戏,亭台楼阁应有尽有。

【二】《高楼春-其二》徐积.诗

一竿横挂数幅帛,

题云酒味如醍醐。

三月高楼满春色,

椒浆琼液盈金壶。

忽然瞥见汤垕正笑嘻嘻地瞅向他,赵孟頫便笑呵呵地下了望景台,“看来,君载兄是恶气不出,心里不爽呀,这是追来与我理论?”

“岂敢,岂敢,”汤垕顺手拿出了那字幅,说道,“子昂兄走得匆忙,把您的字落在了寒舍,小弟特来归还。”

“你不见,我旁边留有纸条,说是算作茶钱?”

“哎呀呀,子昂兄现在的字,可谓一字千金,您留给我这么多字,恐怕我在这‘何家楼’吃一年的‘全鳝席’也卓卓有余啊!”

“哦~,是吗?”赵孟頫笑道,“那么,待会儿你就把它留与此地,随时前来解馋,岂不美哉!”

“咦~,小弟哪舍得送与他人,我还是留给自己镇宅之用吧!”说着,汤垕又揣进了怀里,“走,今儿我做东。”

两人一边走一边聊。

汤垕道:“刚才,小弟话说的有些重,子昂兄可不要见怪啊!”

“没有,没有,我只是怕来晚了,‘何家楼’没了房间。”

汤垕一个劲儿地解释:“我之所以对您说了狠话,都是想起了‘崖山之后无华夏’这句话。”

“这是谁说的?”

“我听一个高丽[朝鲜]朋友说的。”汤垕说,“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璀璨文化,不仅让汉人自豪,也得到了各个附属藩国的认可,尤其是周边的高丽和日本。他们对汉文化都非常认可,特别是对汉唐文化推崇备至,并且把汉文化当成了本土的文化进行学习和继承,我们可以说日本和高丽文化就是汉文化的一个分支。”

“这我也认同。”

“可是,崖山海战后,南宋彻底灭亡,蒙元实现了大一统。但蒙元是什么人,一个游牧民族,传承的是部落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差距也太大了吧!他们取消了科举制,不就是想消灭我们的汉文化?”

“怎么又和科举扯上了呢!”赵孟頫说,“科举自实施到现在,也不过六七百年的时间,我看对汉文化的发展并没起到什么促进作用。再说了,皇上并没有废弃汉语而令全民使用蒙语的想法呀,相反,他们皇室家族还对汉文化抱以学习的态度,不仅自己主动学习汉文化,还要求皇子皇孙们拜汉人名士为师来学习汉语。再说,汉文化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还包括衣装打扮,他们蒙古人要求汉人“剃发易服”了么?”

“没有啊!”

“那你怎么能说蒙古人要消灭我们汉文化呢?”

“即便如此,我的很多朋友都认可‘崖山之后无华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