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进步退步(1 / 2)

天崩泪流 飘无踪 1117 字 2022-12-17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话果然不假,老人凭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确实可以给予年轻的后辈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在相对比较重视传统风俗的农村,每逢婚丧礼仪等重大事情,一般都少不了老人们的坐镇,否则很多事情都将不知该如何具体操作。老人虽然已经体力不支,不能身体力行地帮忙做事,但因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往往能够发挥出大脑中枢般的巨大作用。因此,在父亲的白事办理过程中,我不得不衷心感谢本家族中那个跟自己平辈的八十多岁的老人。

在弄清楚圆镜的具体功效之后,两位油漆工就放心大胆地加紧油漆了起来。他们对旁边见闻广博的老人还是非常信服的,因此,在他们看来,如果自己油漆过程中做得有什么不妥之处的话,那么身边正监督着的老人一定会及时给予他们提醒。

给木棺上漆完毕之后,紧接着要做的就是在棺材的正面贴上金色大字。最上方,横着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以此预示葬者的国籍和身份;在正中间,以最大的字体标示“故先考某(姓)公某某(名)灵柩”,以此表明何人所立以及葬者的姓名,有时候还会加上居住地和寿元多少,甚至会表明因何过世,但字数却是有讲究的,必须得保证是单数,因此在父亲的棺木上才没有加“之”,如果写成“……之灵柩”的话,那么字数就成双了;最下方,再用跟上方同样大小的字体注明葬者过世的时日。待金字全部贴完之后,油漆工的工作也就算真正完成了。

中华民族的土葬风俗由来已久,也许你会认为这是极度浪费资源的一种行为。但,在火葬还未被人们普遍接受之前,土葬与曝尸荒野相比,对于限制疾病的扩散、传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者,正是由于土葬,在一些特殊技术和特殊环境的共同作用之下,现在的人们才能发掘出一个又一个的古墓。这给我们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性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历史学上的很多重大突破,其实都得益于某些重大古墓群的发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土葬为人类保留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幸留存至今的古墓,其实就成了穿梭时空实现古今对话的重要媒介。土葬对考古甚至整个历史学的发展都产生出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所谓,万事皆有利弊,在我们极力抨击土葬风俗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之时,切忌不要忘了土葬所发挥出的巨大历史功绩。只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某些故老相传的土葬技艺已经几近绝迹了。据说,古时候,有一种用糯米调和其它物质从而形成特殊糊状物的技艺,然后再用这种糊状物将木棺完全封存于地下。待这种糊状物完全干透之后,其坚硬程度甚至会超过现代的水泥,而且具有隔绝空气、防潮防湿等功效。因此,在这层干透之后的糊状物的全面保护之下,下葬的木棺就能够保持长久不腐。当然,这也只不过是古人众多土葬技艺之中的一种而已。正是由于古人无比的聪明才智,所以我们才能经常见到出土的距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众多文物。据报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宝剑不仅一点没生锈,而且还锋锐无比,能够轻松切割多厚(具体数据已经记不清了)的纸张。

现在呢?我们现在的人还能给后代留存什么?现在人的土葬,就只是简单地将装有骨灰的木棺直接埋于地下,由于土壤的湿气,别说几百年,恐怕就只十几年恐怕就已经被腐化得丁点不剩了。百年、几百年之后,后人再在此发掘的时候,肯定是什么都找不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人的土葬就真的只是一种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