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师妃暄是彻底的在贯彻,当年梵清惠传递给她的慈航静斋的精神,所以她可以无视与王振之间的恩怨,不为个人情感所困扰,完全贯彻自己的意志。
攻下洛阳之后,楚国不少文武大臣,提议迁都洛阳。
一来洛阳乃是历朝古都,迁都洛阳从名分上,也更能证明楚国的正统性。
而且之后开始攻伐北方,洛阳地区直接与李唐、西秦接壤,乃是桥头堡一般的存在,迁都洛阳也象征着楚国一统天下,绝不偏安的决心。
况且洛阳虽然接近战火前线,但是周边八关拱卫、龙盘之都,以楚国的实力定都于此,不虞有国破之祸!
当然,也有人反对迁都,毕竟王振以南统北,贸然迁都北方,可能令南方诸多名门犹疑,而且大楚之基业便在南方,轻离其壤绝非明智。
王振在考虑之后,还是决定综合两方的提案,立洛阳为陪都……
多京制在南北朝、隋唐时代,还是很流行的,除了国都之外,军事重镇、交通要害或是其他重要地区,也会立为陪都,建立行宫。
八关拱卫的洛阳,确实适合作为国都,不过竟陵好不容易才建设起来,城镇扩张、周围官道也修得四通八达,就这么放弃未免可惜,而且也太劳民伤财了。
王振还是决定,暂时只将洛阳作为陪都,不过在北方统一战打响的时候,自王振以下楚国朝中文武,将全部赴洛阳议政,以示一统天下的决心。
王世充阖家亲族,则是被李靖派人护送回了竟陵,而郑国原本的将士官员,则是被暂留在洛阳,有些李靖直接用王振赋予他的权力,做了临时的任命,还有一些重要人物,等待王振本来到陪都洛阳之后,再进行任命。
对待王世充,王振却是没像李唐们心狠手辣,反而选择将王世充安置在竟陵,而且按照之前与王玄应的约定,任命其在朝中做一文吏,算是王家最后一丝生计。
王世充自己的老巢河南的口碑,都没有多好,如今谪居竟陵,在南方各大名门的排挤之下,根本不存在发展的机会,更没有拥兵再起的基础。
同时王振在竟陵接受王世充的受降时,说了一句:“若郑王早降,尽复河南之地,天下大定亦有卿之功劳,至少可得一逍遥公矣,王氏亦有名门之兆。”
在“某些人”的有心运作下,这句话很快传便北方。
无非是说王世充如果在河南之地尽在的时候,直接投降楚国,至少也可以封一个无实权的国公,王家也不至于现在这样,只有王玄应一人做一个小小文吏,作为安慰奖,到时成为新的名门也大有可能……
从王世充的情况来看,王振还是优待降者的,王世充几乎负隅顽抗到了只剩下洛阳一地才降,故而王家地位一落千丈,如果不是有一个王玄应,几乎与幽禁无异,而主动投靠楚国的宋缺,却是自领一道,依旧保住了宋阀的地位,至于主动进攻楚国的西川解家,下场大家也看到了。
如此一来,北方一些零星的小诸侯,无疑大动其心,等楚军杀到恐怕会多一个选择,甚至窦建德也开始考虑,师妃暄提出的建议……..
喜欢天龙之无上融合请大家收藏:()天龙之无上融合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