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观荷说古(1 / 2)

</p>

大雄宝殿的旁边耸立着的塔就是善济塔,初建于唐贞元三年(787),有十三层,毁于会昌中,重建于天复年间,重建后只有七层了。&lt;/p&gt;

三人在塔前焚香后,绕着塔转了三圈后,来到了后面的荷花池。&lt;/p&gt;

这个荷花池占地甚大,从这里一直绵延到下面山门围墙处。&lt;/p&gt;

是引那卧龙湖水灌溉。&lt;/p&gt;

此时虽已入秋,但山上要比山下花开得晚些,也凋谢得晚些,&lt;/p&gt;

此刻正是荷叶田田,荷花开得正盛之时,一股清幽之香随风传来,令人心旷神怡。&lt;/p&gt;

荷花池边有一茅草亭,内有石桌石凳。&lt;/p&gt;

彭荣先生对跟随在侧的知客僧道:“快快去把红泥炉子茶壶茶具等拿来,一会儿在这里煮茶观景品茗倒是个好地方。”&lt;/p&gt;

那知客僧显然已经熟悉了彭荣先生的做派,当即俯首称是,去准备去了。&lt;/p&gt;

彭荣先生对李氏父子说道:“你们可知道为什么民间传说会认为克幽禅师是观音的化身,而这样的传说又为什么会得到皇家的认定呢?”&lt;/p&gt;

李曙:学生不知,愿闻其详。&lt;/p&gt;

“呵呵,跟这荷花池还有关系呢。&lt;/p&gt;

相传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毁寺时,宁州石佛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在灭寺当日,克幽禅师灵塔自陷为荷池。五十八年后,即唐昭宗天夏三年(公元903年),宁州刺史王简升堂审案,常见堂后有一个老和尚,审案正确时老和尚点头,审案错误时老和尚摇头,日久引起了王简的注意。&lt;/p&gt;

一天,王简审案结束,安排衙丁尾随老和尚。只见老和尚一路悠哉悠哉出西门上了卧龙山,进了石佛寺,当追至石佛寺荷花池边时,老和尚突然不见了,问寺里的僧人,都说从未见过这样一位老和尚。衙丁回去禀报,王简甚疑,下令排水挖塘找寻,终于在塘底发现一串连锁异骨,上现“观音大士”四字,传说此乃观音菩萨的化身。王简将此上报朝廷,不久之后唐昭宗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并在灵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禅师像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lt;/p&gt;

就此,朝廷正式确认宁州为观音故里,敕封石佛寺为观音道场。克幽禅师更被认定为观音化身。”&lt;/p&gt;

这一说法连李德山也是第一次听说。&lt;/p&gt;

更不用说李曙了。&lt;/p&gt;

当然了彭荣先生作为曾经的帝师,在东京城什么样的书籍接触不到?知道这样的传说也不足为奇。&lt;/p&gt;

知客僧带着几个僧人搬着炉子和一应茶具出来了。&lt;/p&gt;

彭荣先生指挥道:“炉子就放在外面,等茶煮好了再端进亭子里来,可是拿的你们主持最好的茶?”&lt;/p&gt;

知客僧还没回答,就听见智慧禅师道:“你倒是个会享受的,一来就要这要哪,还要挑挑拣拣?”&lt;/p&gt;

智慧禅师捧着匣子出来了,后面跟着李玉清。&lt;/p&gt;

彭荣先生道:“那是当然,你这里既然有好东西,不拿出来享受干什么?&lt;/p&gt;

若不是这样,我会留在这里吗?也只有好东西才配得上好东西。”&lt;/p&gt;

智慧禅师:“哈哈,今日终于说了实话吧,原来是贪念着我这庙里的宝贝才赖着不肯走的呀。”&lt;/p&gt;

彭荣先生和智慧禅师两个前辈在这里打嘴巴仗,李德山父子这两个晚辈只能静静地听着。&lt;/p&gt;

连李玉清都不插嘴,笑呵呵地看着。&lt;/p&gt;

李曙想:没想到先生还有这样的一面。&lt;/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