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重装甲营明显升级过了,主要装备除令人望而生畏的虎2坦克外,还多了两样重装备:
第一种叫谢尔曼管风琴,德军利用缴获并削掉炮塔的谢尔曼(这些炮塔全在西贝尔登陆艇上服役,每一艘西贝尔级登陆艇背后是4辆谢尔曼的冤魂)魔改出了火箭炮。工程师们曾尝试用4号坦克底盘进行魔改,发现不如谢尔曼空间大、马力足、承载力好,最后全改用谢尔曼。与希姆莱管风琴相比,谢尔曼管风琴很多重要改进。
第一个改进是采用122mm口径火箭弹,看似比希姆莱管风琴采用的150mm口径小,但后者长度只有1020mm,新122火箭弹长度将近2.1米,细长得多,战斗部装药量将近2倍,最大射程超过12公里,在最大射程时发射纵向偏差400多米,横向偏差150余米,精度高得多。
第二个改进是携带量提升。谢尔曼管风琴拥有36+36管组合装置,一次齐射可以将36管火箭弹发射出去,还可利用自动装弹装置在5分钟内进行再装填,最快可在7分钟之内倾泻72发火箭弹,威力比希姆莱管风琴猛。随便想想就能知道,谢尔曼的承载力和底盘通过性岂是半履带车能相比的?
第三个改进最为重大。谢尔曼管风琴的火箭弹发射管位置位于原炮塔处,安装了液压升降和可旋转装置,可自由调整落点距离和发射角度。一般车载火箭弹都只能向车体前方进行发射,发射距离与发射角度基本固定,但谢尔曼管风琴却可调节,完全可向侧方进行发射灵活应对,极强地增添了作战效用。
每个重装甲营在54辆虎2坦克基础上配备了8辆谢尔曼管风琴。
美军也有在谢尔曼头顶安装火箭炮的改进(称T34管风琴),但由于不放弃炮塔和火炮,其火箭弹威力要小得多也近得多,由于是在炮塔以上部位加装,高度更高、目标暴露得更明显,经德国魔改后的谢尔曼管风琴已是正宗履带式火箭发射车了。
第二种重要装备是谢尔曼球型闪电。主要技术特征和采用4号底盘的球型闪电自行高炮几乎一样,区别在于使用谢尔曼底盘后携弹量增多且速度加快。这是霍夫曼考虑美军空中优势明显而特意拨付给南美作战部队的,之所以用谢尔曼底盘,一来希望与谢尔曼管风琴实现零件通用,二来考虑与美军作战,万一本方零件损坏且无后备,可从美军坦克上拆解零件通用。
每个营配了6辆谢版球型闪电,必要时放平炮口可以执行反一般装甲目标和人员目标。
有这两个营在手,绍肯信心大增,决心打一场突袭战,至于战术嘛——有夜战虎助阵,他根本不怕打夜战!夜间作战有个好处,可最大限度地排除美国陆航干扰,他实在是烦透了这些恼人的苍蝇。
7月24日晚上11时许,沉寂已久的德军在8辆夜战虎引导下,使用16辆谢尔曼管风琴拉开了狂暴合击的大幕,标尺牢牢锁定了美军防线上的火力点和反坦克阵地。
美军驻守的8公里防线顿时迎来铺天盖地的火箭弹,发射时的火焰映红了整段巴西东海岸,整片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在美军后方的阵地长脚汤姆试图进行反击,结果愕然发现这批火箭弹全是从10公裡外地方发射过来——几乎将近长脚汤姆射程极限,即便这样,他们依然毫不犹豫地开炮还击。
在他们的炮弹发射过来前,打完第一轮的谢尔曼管风琴们已开始向后倒车,一边倒车一边展开再装填,准备启动第二轮射击。
突前进攻的虎2坦克依靠美军阵地上燃起火焰的指示,开始了精准点名,一辆辆M26、M36在1200-2000米的距离上被点名报销,美军胡乱的还击根本未击中德军坦克几次,即便击中,大多数也被虎2正面130mm的倾斜装甲弹开。
谢尔曼管风琴们完成再装填后没有留在原定位置继续第二轮发射——这段标尺已被长脚汤姆锁定,很容易招来快速报复,他们一路推进,一直推进到虎2坦克身后,距离敌军阵线只有3-4公里位置时进行第二轮发射,将敌军纵深阵地进行了完整覆盖。
天亮时分,尼米茨郁闷地接到电报,扼守在最前沿的陆军防线已丢失,前段时间立下大功的442团连同两个营丧失战斗力而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