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英国,常常有雾,湿蒙蒙的,可当太阳从云层里跑出来时,可雾却很浓,太阳虽说能将雾驱散许多,但是在其乡间尤其是林间这雾却依然弥漫着,视线所及之处,无不是一片雾茫。而于这雾间,只能闻得阵阵马蹄声。
西式的马车在碎石路上平治着,此时徐继畲总会用诧异的目光看着面前的徐树珊,自一个月前,第一次见到此人之后,他便随着这个人到处奔波,亏得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奔波,若不然,这身子骨可就真就散了,不过从半个月前,再次踏上英国的土地,随其一路奔波中,徐继畲终于真正的叹服于西洋的发达了。
在过去的半个月中,他们一路参观了多家英国企业,那一家家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工厂,足以让徐继畲为之震惊,在位于曼彻斯特的车床和枪械制造商惠氏铁工所,徐继畲更是耐心的参观着工厂,将西洋人制造枪械的过程、步骤甚至材料尺寸,劳动组织都做了细致的纪录,在他看来,这西洋犀利全凭枪炮,这自然是他所看重的事物。不过,他发现徐树珊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相比于枪炮的生产,这个与自己同姓的年轻人更专注的铁工所炼铁,就像现在,他同这个叫比道斯的工程师谈论的问题就是铁厂,似乎其压根就不看重兵器生产。
甚至他们此行的目地的就是一座位于英国北部的铁厂,他们将在那里继续参观了解铁厂,不过虽是不能理解徐树珊不知什么是“当务之急”,但徐继畲却在英国感受到的是大规模钢铁工业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发达的铁路交通和工业文明,对于建立铁厂自然也不那么反对,甚至在他看来,这个年轻人未能看到“当务之急”对于英国来说,反倒是一个好事。
自然的在这种心思下,徐继畲也就没有主动出言提醒,甚至偶尔的还会赞同着英国的铁路和工业,绝口不提英国的“洋枪犀利”,于他来说,这或许是保持对朝廷忠心的一种方式。
“……惠氏使用的炼铁设备相对落后,我认为我们应该考虑其它的工厂!”
作为炼铁工程师的比道斯毕业的普鲁士的弗莱堡矿业大学,他在那里系统学习了分析化学、采矿、钢铁冶鍊和焊接,五年前更是来到英国留学,在英国学界和工业界享受极好的声誉,原本他是计划明年返回普鲁士。
但现在他却接受徐树珊的邀请,签约成为“矿冶顾问”,甚至还在徐树珊的要求下,邀请了十余名校友,签约为“矿冶顾问”,协助“中国建立现代铁厂”。
“我个人推荐米德尔斯勒的谛塞德机车厂,这虽然是一家刚刚成立的以钢铁、机车制造和其它工程制造为主要业务的企业,但是正是因为他刚刚成立,所以其采用的设备都是最先进的……”
当比道斯讲述着他的看法的时候,徐树珊却又一次看着地图——这是黄得勤从国内带来的地图——未来铁厂就设于地图上的沿江附近的一面靠山的一大片的土地。而比道斯等人也支持这一选址,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铁厂紧临长江靠近水源;且又有充足的土地满足今后企业的扩展;在沿江开阔地带建设铁厂成本大大低于远离江河的地区建设,只需要修建码头,就可以将铁厂设备运至江口。而且未来运输铁矿石、煤炭都极为便利。
很明显,自己的那个妹夫的选址注重铁厂的建设成本,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是否便利,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基础铁厂在规划时所必须考虑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附近是否有铁矿或者煤矿,到目前为止,那里仅仅只有“水运之利”,仅凭些一点,又岂能满足未来铁厂的需要?在参观了几家铁厂之后,徐树珊对铁厂的规划有了一定的了解。
煤、铁!
任何铁厂都离不开这两者,铁厂的建设要么就煤,要么就铁,若是两者皆无,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建立铁厂。
“……关于铁厂的设备规划,我认为考虑到中国从未曾有过建立铁厂以及铁厂运营的经验,所以不能够贪图大全,必须首先考虑到技术以及生产管理经验的积累,将来再慢慢实现企业的扩充,所以我认为铁厂应首先由一座日产能为25吨的焦炭高炉、14座搅炼炉、20座坩埚炼钢炉,轧条机、轧板机,7座加热炉,4座压延机,3.5吨和2.5吨的汽锤以及3套重剪。以及其它辅助设备,预计总投资应在17000英镑至20000英镑之间……”
对于如何建设一座铁厂,比道斯早有了他自己的规划,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间,他一直在考虑着这个问题——如何在普鲁士建立一家现代化的铁厂,不过他的那个铁厂的规模更大一些,但是他个人并没有资金,这一切只是一个构想,也正因如此,他才会接受来自中国的聘请,这能够实现他的理想,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的工厂投产之后,他可以用于中国获得的成功,游说普鲁士的金融界资助他建立同样的工厂。
“当然,这只是设备投资,未来在设备运抵中国还需要支付运费,设备重量应在两千英吨左右,这个运费可以向航运公司咨询,而且抵达中国后,还需要考虑到土地收购,以及设备安装等一系列的支出,预计到铁厂投资,需要投资5万英镑,不过在扩建第二座炼铁高炉时,其建设成本将会下降50%!”
在比道斯的解释着工厂的总投资时,徐树珊只是略微点下头,5万英镑或许是一笔巨款,但是他的那个妹夫却给了他十万英镑用作铁厂投资,黄得勤带到英国的茶叶、生丝价值超过四十五万英镑,而这笔钱将完全用于工厂。
甚至现在徐树珊之所以每走一地,都受到那些企业主的欢迎,正是因为他“手拿着英镑”,那些英国企业主无不期待着与其签订合同,将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卖给“有钱的东方人”,即便是在英国,像他这样挥舞着数十万英镑巨款于工厂中定购机器的“富人”也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