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江山岛(1 / 1)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543 字 2022-12-14

台州椒江口一战,二金的火炮本领,大显神威。众人纷纷赞叹不已。然而杂牌清军,也太不经打了,二金有些扫兴。行船大约一个时辰,宽阔无垠的海面,扑面而来。众人正在欢呼之时,前方突然出现一只巡逻哨船。曹继武吃了一惊,急令众人落入炮位。哨船挑的是大明的旗号,黄忠义看的真切。于是指挥台上的曹继武,急忙打旗语。对方果然是张煌言的部下,曹继武于是以黄宗羲的名义回旗。哨船一见旗语,立即靠了过来。趁他们靠过来的空当,众人连忙将清军衣服换掉,扯开了大辫子。哨船将士,看到了众人换衣服。为了保险起见,他们停在了三百步之外,不肯近前。曹继武于是拿纸笔,写了张纸条:曹继武特来拜见。章祥瑞将一只火箭的火药磕出,将纸条塞入了药筒。李文章膀大腰圆,浑身千钧之力,拿了一张硬弓,隔海三百步,“嗖”一声,羽箭就钉在了哨船桅杆上。哨船上义军大惊,连忙拔下箭,立即调转船头,去了江山岛。约莫半个时辰,海面上五艘战舰,呈品字形直扑而来。中间旗舰桅杆上,大大的张字旗号,十分的显眼。原来是张煌言亲自率船,来接曹继武。双方隔着海面,用旗帜行了礼,于是张煌言调转船头引路,苍山铁跟随舰队,赶往江山岛义军大本营。一路之上,张煌言水师战舰,阵型极为整齐。然而各舰军士,一个二个,脸显菜色,士气不高。看来清军禁海,对义军影响挺大。他们之所以能够支撑下来,全靠着对大明的一腔热血。但是缺资少粮的日子,如此长久消耗下去,义军最终,还是免不了失败。曹继武嗟叹不已,一路思索,要为张煌言谋划一条,好的出路。周崔芝、陈天书和阮春雷三人,此时也在江山岛上。黄宗羲和张煌言二人,曾对曹继武赞不绝口,三人早有耳闻。兵部尚书亲自前往迎接,一下子把曹继武的势场,抬得很高。张煌言如此看待曹继武,周崔芝三人,自然不敢怠慢。见舰队返回,三人连忙率一帮骨干,到岸迎接。张煌言将周崔芝三人,一一介绍给曹继武,众人寒暄了好一阵子。清国禁海,义军物资困乏。但张煌言还是拿出不多的物资,摆宴热情招待曹继武一行人。酒过三巡,张煌言急不可耐,极力邀请曹继武加入义军。周崔芝三人,也纷纷附和,但曹继武只是含含糊糊应付。张煌言如果紧紧追问,曹继武就顾左右而言他。见曹继武不上趟,周崔芝于是给二金使眼色,希望他们俩帮衬。但此时的周崔芝,并不知道二金的身份。这可是敌人的阵营,所以二金只顾开吃开喝,几乎一言不发。见张煌言面色不悦,曹继武眼睛一转,斜挑眼眉,神秘问道:“尚书大人,听说您有件宝贝,甚是珍惜,可否引我一观?”开什么玩笑,荒凉海上,我哪里有什么宝贝?如果真有宝贝,早就拿来换粮食了!张煌言暗叹一声。待要出口解释,张煌言一看曹继武斜着眼,一脸神秘的笑容,顿时又疑惑起来:这小子刚才的语气,似乎是故意的。阅历丰富的张煌言,立即明白了曹继武的用意,于是堆起了笑容:“这事你也知道了,真不愧是地里鬼。既然你知道了,那本阁就让你看看。”“本阁和曹兄弟去去就来,你等且自便。”张煌言起身,安排完众人,立即给周崔芝三人,分别使了眼色。三人会意,纷纷起身。张煌言伸手,请曹继武离去。曹继武起身正要走,佟君兰和沈婷婷也起身要去。二金皆明白曹继武的意思,于是连忙对佟君兰和沈婷婷分别附耳。两个少女,这才又坐了回去。张煌言带头,引着四人,穿过军营,进了一间密室。五人纷纷坐定,张煌言开门见山:“曹老弟有话就直说,这是密室,也没有外人。”曹继武也不啰嗦,直接反问:“以四位大哥来看,你们还能坚持多久?”四个人闻言,一下子就愣住了。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但他们没有答案,一直在竭力回避。然而回避就是得过且过,抗清的大业,如果是这个样子,最终的结果,四人不敢想象。曹继武一句话,就点中了他们的死穴,张煌言四人,没有答案,低头不语。看他们凝重的脸色,曹继武就知道他们心里没底。曹继武整理了思路,于是征询意见:“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完的坎。问题永远存在,如果不去面对,甚至是逃避。那问题永远都是问题,他总有一天会爆发。压抑的越久,爆发的威力就越大。其中最坏的结果,就是身心绝望。”“如果你们不想要这个结果,那就先放下个人好恶。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曹继武的这个建议,四位大哥,以为如何?”关键是问题太过残酷,能把人心给生生敲碎。所以张煌言四人,不敢面对问题。然而不面对问题,他就不存在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俗话说,观局者迷,旁观者清。曹继武一定会有独到的见解。他只是怕四人情绪激动,到时做出不理智的疯狂,所以要提前打预防针。过了一会儿,四人准备好了心态,相互对视,轮流向曹继武点了头。曹继武很满意,继续说道:“我先来帮你们分析一下,你们的对手清军。”清国的主力部队,是八旗军。而真正的满洲八旗军,只有二十多万,加上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也就四十万人。这四十万人,对于偌大的华夏来说,实在是太少,而且他们不善海战。所以张煌言等人,接触到他们的机会,几乎渺茫。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部队,选择投降的,倒不是很多。清国之所以能够风卷残云,席卷全国,几乎全靠着大明反水的百万大军。关外的八旗军,其实对关内的情况,并不了解。但反水的大明军队,就不一样了。这帮人原本就是大明的子民,他们几乎熟悉大明的每一寸土地。有了这些人作为带路党,所以大清几乎每战必胜,打得大明毫无招架之功。而且原来大明的绝大多数重臣,丢弃仁义道德,转而屈膝大清。这样以来,大清文武并用,以汉制汉,所以很快就平定中原,席卷江南。目前义军直接的对手,就是大明原来的一帮人,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李成栋等等。这帮人原本在大明,属于怀才不遇,皆不是什么显要人物,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但他们一旦到了满清,却个个身手不凡。为什么换了主人,他们就爆发了?这问题的根源,只能在大明自己身上找。拆穿的太多,曹继武怕他们受不了,所以没有指出明国无能的原因,只说大明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他拿天意搪塞,并直言,义军支持不了多久了。曹继武一席话,说的张煌言无言以对,周崔芝三人,也只有长吁短叹。过了一会儿,等四人神色缓和了,曹继武问张煌言:“请问尚书大人,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张煌言不假思索:“当然是知人善用,项羽刚愎自用,连一个范增也给气跑了,不败才怪。”曹继武直摇头,张煌言甚是奇怪:“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曹继武神秘一笑:“因为刘邦有根,而项羽却没有。”周崔芝疑惑不解:“什么意思?”曹继武不再绕他们,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关中千里沃野,蜀中天府之国。这是大秦帝国兴旺的根基,而刘邦正是占据了这两块地盘。所以即使他经常败的一塌糊涂,也能迅速组建军队,从新再来。而项羽的彭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楚汉相争的主战场,几乎全在项羽的家门口。所以项羽根本无暇安心修养,时间一长,就耗不起了,最终败亡。所以楚汉之争,就是消耗战,谁能耗得起,谁就能胜。刘邦此人,并不是君子,历来也被人瞧不起。可就是这个流氓,开创了前汉两百年的基业。他靠的就是,萧何帮他守住了根。所以前汉历代君王,皆找到萧何的后代封侯,不让他断后。而反观韩信被杀,张良二世而亡。这足以见得,汉家皇帝对萧何功绩的认可。所以根基,才是立足之本。四人闻言,恍然大悟:义军奋斗海上,无依无靠。本来靠着和岸上百姓互通有无,尚可缓解一下物资紧缺。结果清军禁海,交往断绝。没有岸上百姓的支援,在这荒凉的海上,只能一天天衰落下去,最终消亡。曹继武以楚汉之争,暗指义军无根。无根之木,岂能长久?想起海上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张煌言伤心不已。周崔芝三人,心情也是相当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