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大内总管二(1 / 1)

铁血山河志 李别一 1529 字 2022-12-14

想起明国以往的旧事,吴良辅咬牙切齿,攥紧拳头,把竹椅当士绅,狠狠地乱砸。如今清国时代,顺治也清醒地认识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尽管汉化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也慢慢疏远了士大夫,渐渐靠近了身边的宦官。毕竟利益的驱动,只要是人,都无法避免。宦官始终和皇家绑在一起,而士大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正如尚可喜所说,这次吴良辅秘密前来广东,就是奉顺治口谕,前来为皇家置办产业的。然而海洋贸易虽然赚钱,但吴良辅却一窍不通。以前的东厂,利用手中的权势抢夺,大明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当今的鞑子顺治,竟然不让吴良辅这么玩。吴良辅沉吟良久,有些担心:“买股份的事,内务府从来没有干过!”曹继武笑了:“大姑娘上轿,曹某也是头一回。如今的西洋人,在全世界搞的风生水起。钱都让西洋人给赚了,总管大人难道不知道?”吴良辅点了点头:“内务府办事,从来只占便宜不吃亏。”“不错!亏本的买卖,谁也不去做。”曹继武神秘一笑,话锋一转,“不过国有国法,商有商规,白拿股份,如果传出去,对皇家的声誉,可是大大的不妙。”吴良辅低头,沉默不语。如今全球的西洋大公司,基本上都有皇家参股。老牌帝国西班牙,更是皇家直接控股。然而正因为皇家一家独大,西班牙公司的效率,相当低下。所以引领公司潮流的荷兰和英吉利,将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皇家只参股而不经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经营权掌握在专业的民间之手,因此如今全球,荷兰和英吉利公司的效益最高。曹继武捡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详细给吴良辅分析了股份分配的收益。公司具体怎么运行的,吴良辅听不懂。然而收益那可是小钱钱,吴良辅天生就很灵感。曹继武提供的数据,非常细致,吴良辅没有找到半点纰漏,他开始心动了。做生意嘛,讨价还价是避免不了的。然而眼前的这档子事,自己根本不懂,磨嘴都没法磨,更别提讨价还价了。一下子出血太多,虽然不是自己的,但要从吴良辅手里出去,他也相当心疼。于是吴良辅来了行话:“如今咱家带的银两不多,能不能延后支付?”大明皇家惯例,经常仗势欺人,没有什么制约,赖账几乎是家常便饭。曹继武和龙公子接触过,以曹继武的眼力,他绝不是一个耍懒皮的人。但是眼前却是吴良辅,这是明国历练出来的一根老油条。毕竟无论是哪朝哪代,华夏文明千年的超级奇葩,皇家离了宦官,根本就无法运转。吴良辅如果按照惯例来,龙公子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皇宫内院,每年的脂粉钱,听说不下四十万两……”曹继武说了一半,故意吞了又一半,眼望吴良辅,等待他的表情。皇宫内院的脂粉钱,这都是娘活,你一个下级军官,又是一个大老爷们,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吴良辅惊讶不已,他知道曹继武怕自己赖账,叹了口气:“你好像对皇家之事,颇为了解。”曹继武欠了欠身子,单刀直入:“总管大人所花的钱,大概三年时间,就能收回。与其竭泽而渔,不如放长线钓大鱼。眼前的利益,固然令人心动,但如果白拿白要,皇家的信誉,荡然无存。到时可能会导致大家怨声载道,内务府就有可能崩溃。”西洋皇家参股而不控经营权,这个吴良辅听不懂。然而刚才曹继武的这番话,太直白了。不错,曹继武的方式,倒是给内务府指明了一条生财之道。与其粗暴地强征,不如和商家合作,赚取分红。这样内务府不但可以创收,也会省去不少怨恨。给皇家免去了麻烦,自己的富贵,自然也就保住了。吴良辅沉思半天,终于点点头:“百分之十五的股份,需要多少?”曹继武伸出了三个指头:“三百万两。”吴良辅大吃一惊,一下子蹦起了三尺多高:“讹人呢!?三百万两白银,隆庆朝三年的收入。”曹继武也不生气,喝了一口茶,语气不紧不慢:“总管大人久居宫中,应该知道,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多少财富?”吴良镛闻言,愣了良久,最终又坐了回去,点了点头:“郑和带来的财富,永乐皇帝修了紫禁城,修了武当山,具体的数目,由于年代久远,咱家也不太清楚。但看紫禁城和武当山的规模,郑和带来的财富,无法用数量形容。”曹继武点点头:“商业之规,收益巨大,投资也是惊人。总管大人,应该知晓这个。”目前大清国户部,一年也就五百万两的税银。多尔衮当年定下制度,内务府不得擅动户部的银子。顺治汉化改革,士大夫为了表忠心,暗中从户部划拨了两年的税收,作为皇家的用度。如今到了他手里,一下子出去三百万两,顺治一定会心疼泣血。毕竟出来一趟,不是白跑的。不给皇家办事,回去挨骂,一定是免不了的。然而海洋贸易,由于士绅强力阻挠,终大明一朝,皇家都无法插足。不如趁此机会,先试一试。万一靠谱,内务府有了可靠的收益,皇上最终也会高兴。吴良辅思索了一会儿,终于点了头:“目前咱家只能代表内务府,出资两百万两。”华夏之人,向来保守。眼前看不到利益,绝大多数华夏人,都会选择退缩。内务府总管一出手,就是两百万两,已经相当有胆识了。曹继武点了点头,谢了吴良辅。吴良辅重新点燃了烟枪,深深地吸了一口:“过两天,咱家会派人,把银两送到澳门。”曹继武起身致谢,告辞而去。“慢着!”吴良辅喊住了曹继武,朝着直直升起的青烟,轻轻吹了一口,一脸笑盈盈:“咱家帮了你的大忙,你就没什么表示?”这家伙索贿的方式,相当的老练。吴良辅的两只眼珠子,始终盯着袅袅升起的青烟。曹继武明白了他的意思,摇头无奈:“曹某猜的不错的话,这个东西,应该叫福寿膏。”福寿膏其实就是鸦片,当年的万历皇帝,为了掩人耳目,给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算你小子有见识。”吴良辅伸了伸懒腰,浑身一阵超级的舒坦。烟瘾过后,他一手支在案几上,无奈叹了口气:“这个东西,比黄金还要贵啊!”曹继武摇了摇头,郑重对吴良辅道:“这东西作为药物,妙用无穷。但像总管大人这种用法,却后患无穷。休怪曹某直言,还请总管大人,戒了这个东西。”吴良镛没有生气,反而一脸笑盈盈:“这是当年万历皇帝推崇的妙用之法。宫中有地位妃子,大多都来效仿,怎能说后患无穷呢?单凭你刚才那一番话,就是个大不敬之罪。万历若在,你的人头,早就落地了!”“堕落腐化,果然从皇帝开始!”“好大的胆子!”吴良辅坐了起来,指着曹继武的鼻子叫道:“竟敢在咱家面前妄议皇上,真不想活了?”曹继武摇了摇头,转移话题:“王承恩殉国,想必总管大人和曹化淳,如今的日子,过得不怎么舒服吧?”吴良辅闻言,神色顿时黯淡下来。大明覆亡,文人士大夫,争相投降,把脏水全泼在曹化淳、吴良辅等等宦官身上。实际上,崇祯殉国,以王承恩为首的三千宦官,也跟着自杀殉国,气节要比文官集团好上百倍。可是,那些不要脸的投降文官,为了洗刷自身,拼命编造故事,将罪责推到他人身上,其可耻行径,令人发指。然而,那帮投降派,掌握着笔杆子,混淆视听,愚昧无知之人,也跟着投降派起哄。吴良辅饱受煎熬,借鸦片减压,也不足为奇。曹继武点中了吴良辅的痛处。他低头痛苦,许久才缓过神来。曹继武伸手探怀,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盒,打开盒盖,凑到了吴良辅鼻下。随着吸气,吴良辅顿感一股清凉直透肺腑,大叫舒服,忙问曹继武何物。曹继武将小盒递给了吴良镛:“这个叫薄荷脑,和鸦片同产于印度。可以提神醒目,驱蚊止痱。今后大人困顿,不如拿这个提神。福寿膏只适合药物。还望大人趁早戒除。”吴良辅接过薄荷脑,连吸几下,大叫舒服。“染上福寿膏,想戒除,比登天还难。皇宫除了表面的光鲜亮丽之外,剩下的就是勾心斗角,龌龊不堪。除了皇帝本人,皇宫里的每个人,都是极度空虚。所以自万历之后,福寿膏就在宫中流行。从最初几十斤,到万历的三百多斤,再到如今的一千多斤,仍然不够用。”吴良辅想起宫中事,连连感慨,曹继武却沉默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