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加我微信公众号“猎户星座”可以免费收到手机推送的历史故事哦。)
上回说到拓跋焘像他的爷爷拓跋珪,都醉心于武力征服,但拓跋焘跟他爷爷不同的是,这个年轻帝王有一种天地间舍我其谁的气质。拓跋焘这种目空一切的性格还表现在他喜欢给敌人起外号,比如拓跋焘管柔然人叫做“蠕蠕”,讥笑他们像蠕虫一样可笑无知;给大夏王赫连勃**名为“屈孑”,孑孓是生长在烂泥塘里蚊子的幼虫,看来赫连勃勃在拓跋焘眼里连蠕虫都不如。
尽管拓跋焘用精神胜利法讥笑别人都是虫子,实际上的政治军事角力却一点都没怠慢。转过年来,公元425年,拓跋焘一面派遣使者出使刘宋,双方议和,安定南方,一面分兵五路出击柔然进行报复,但根据史料记载,北魏此次出击柔然是在冬季,这个季节北方游牧民族无法放牧,通常会归拢部族,南下抢掠,而选择这个时机出兵,有和柔然主力决战的意思。
柔然的大檀可汗似乎早有防备,并不愿意和北魏正面决战,而此时已经归拢的部族有利于有计划的组织后撤,拓跋焘见无法寻觅到大檀的主力,只好将辎重留在漠南,只率领轻骑兵携带十五日的粮食,迅速北进追击。大檀见势不妙,带领部族远遁漠北。
拓跋焘此次出击可以说是无功而返,战术上并未对柔然军队给予致命一击,战略上依然留下了北方边患没有解决。在425年萧瑟的冬天,拓跋焘和郁久闾大檀在蒙古草原上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后,草草收场。人马辎重损失不少。拓跋焘也为自己的年轻鲁莽交了学费。
这位看官说从424到425年这两年中,拓跋嗣新亡,拓跋焘忙于结好刘宋以便和柔然开战,那个大夏的赫连勃勃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难道他忘了和北魏的血海深仇了?
其实大夏国一直都没中断和柔然汗国的结盟和联系,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也具备“联弱抗强”的政治智慧,只不过没有写出传世经典“隆中对”罢了。不过在拓跋焘刚即位的这个小瓶颈期,运气站在了拓跋焘一边,大夏国自己出了乱子。
问题依然出在立嗣上(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病),赫连勃勃喜爱小儿子赫连伦,准备罢黜太子赫连璝,从而引起赫连璝和赫连伦的火并,赫连伦兵败被杀,赫连伦的胞兄赫连昌收拾残局,出兵攻杀赫连璝,上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