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皇叔的悲剧(三)(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上回我们说到北魏宣武帝元恪罢免了元勰、元禧、元祥三个辅政皇叔王爷的实权,自己临朝听政,可惜能力不足,只好大力提拔舅舅高肇等外戚势力进入朝堂,帮助自己处理朝政。史载彭城王元勰如释重负,多年要隐退的心思得到满足,欢喜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但是,并不是所有王爷都像六贤王元勰那样风格高雅,一朝之内就从高位跌落,心中的不满和失落那是人之常情。我们在上一章就讲了咸阳王元禧可不是个省油的灯,在高位之时就飞扬跋扈,竟然向“中央警卫局”的首长于烈索要皇帝专属的羽林军,结果被于烈顶了一鼻子灰。不难相见,元禧的为人必然为他带来众多来自“保皇派”的非议,如今又被皇帝罢免了官职,其内心的纠结和惶恐是很容易理解的。史载元禧的一个死党叫刘小苟的,就多次警告元禧说皇上身边的人要谋害元禧,于是元禧在害怕之余,联系自己的死党准备谋反。不过熟悉我们连载的朋友在以前本文多次对元禧的刻画,就可以知道元禧是个志大才疏,武力大于智力的集鲁莽**猾(实在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形容,就是那种“皇帝的新衣”类型的人,自以为手段很高,但一举一动都立即被别人看透的那种政治小丑)于一身的“二货王爷”。

一次,皇帝元恪出宫到邙山打猎,元禧认为时机成熟,就伙同自己的“死党”在家中集会,准备发兵袭击皇帝,并派遣长子元通去河内(黄河以北,和洛阳隔河相望,司马懿的老家)起兵相应。不过此时又有人建议元禧占领洛阳,当皇帝向北逃跑时就拆除黄河大桥,做黄河以南的皇帝。史载大家意见不统一,于是元禧犹豫不决,跟大家约定谁都不能泄密,然后众人就散了……

看过“右派的困境”那一章的有知识储备的读者应该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了,博弈论中“囚徒的困境”理论再次登场,氐王杨集始刚一出元禧王府,就飞马赶去邙山,向皇帝元恪汇报情况去了。元禧的颟顸让人咂舌,儿子元通已经去了河内起兵,那是箭在弦上,怎能犹豫?更有甚者,到了这个时候,竟然还让参与密谋的人回家,氐王杨集始是个吃干饭的吗?还有建议拆黄河大桥的那个二货竟然出这种馊主意,先不说就凭你那点实力能不能占领洛阳,就算占领洛阳,元恪怎会轻易将“河南地”拱手相让?元恪可以在任何地方号召“除贼勤王”,洛阳再坚固,也终有被攻破的一天……“谋反”的最大要义绝对不是占领首都,而是控制“皇帝”,然后用皇帝的诏令控制全局,实在不行,下下策也是杀掉皇帝,再和各地军阀用丛林法则一决高下。让皇帝跑掉,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元禧如此做法,犹豫不决,大祸已经临头。

不过之后的故事还有点小波折,史载外出打猎的皇帝元恪身边的侍卫苻承祖和薛魏孙是元禧的同党,一次元恪在一座佛塔下的阴凉处睡觉时,薛魏孙想要趁机杀死元恪,但苻承祖却对薛魏孙说:“我听说杀死皇帝的人身上要长癞疮。”于是,薛魏孙就没有下手。正在此时,前来报信的氐王杨集始赶到了,报告了元禧的谋反事实,史载元恪听到杨集始的密报,惶恐的不知如何是好。而此时左中郎将于忠(于烈的儿子)却十分镇静地对元恪说:“我父亲于烈留守京城就是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必有所防备,陛下不必担心。”说罢于忠单人独骑返回京城查探情况,果不其然,于烈早就分布兵力,严加戒备,做好了一切应急措施。于烈还让于忠返回元恪处,跟元恪传话说到:“于烈我虽然老了,但心力还够用,元禧这帮家伙虽然猖狂,但陛下完全不用担心,希望陛下收拾车驾,慢慢回宫,以便安定人心!”

故事讲到这里,不知大家的观感如何?我个人觉得史书记载的这次“蹩脚”的政变的剧情实在是太狗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