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南疆兵变(四)(2 / 2)

史载韦睿进军到安陆(湖北省安陆县),听闻前线恶化的战况,立即就地驻扎,修筑城防,把城墙增高二丈有余,还增加了护城河的宽度,又在城墙四周修筑高大的箭楼……众将见大名鼎鼎的“韦虎”如此“胆小”,皆曰不解。

而我们的老将军韦睿却坦然说道:“为将者当然应该有胆怯防守的时候,不应该一味好勇斗狠!”(也许和降职为太守有关,老将韦睿心中不爽,自然没了锐气。)不过韦睿此时的“胆怯”确实是实事求是的做法,设想如果韦睿不顾一切增援三关,在前线败退,士气低落的情况下,用疲敝之师对抗元英士气爆棚,以逸待劳的精锐铁骑,结果不言自明。而韦睿自然不会把自己和全军将士如此草率的放到这样一个险境中去。

我们说在体育比赛或者战争中,确实存在“相互克制”一说,当一方遇见另一方总打败仗之时,下一次再见到,士气上势必会低落一头。像马仙琕一遇到元英就打败仗,而韦睿却反而能制住元英,就是这个道理。“既生瑜何生亮”,北魏名将元英能碰上南梁名将韦睿,真真不知是他的幸运还是悲哀。

不过话又说回来,史书对“韦睿深沟高垒,元英不战而走”的描写,确实增加了许多史官自己“艺术化”的想象。如果安陆真是块“肥肉”,元英绝不会只是因为忌惮“韦睿的威名”就撤兵的。

我在“义阳鏖战”的章节就跟大家介绍过,“义阳三关”作为义阳乃至北魏南部边疆中线的战略防御意义是远远大于其战略进攻意义的。而从地图上看安陆的位置,在“随枣走廊”的南口,桐柏山南麓,扼守着“随枣走廊”和“义阳三关”南下郢州(武汉市)的战略要道上。元英如果没有做足准备,冒然率主力兵团翻越桐柏山,通过义阳三关攻击南梁郢州的话,一旦攻击受挫,就会陷入前有坚城,后有天堑的“死地”。

所以元英攻克“义阳三关”,其实已经完成了其战略目的,就算韦睿没有驻兵安陆,只要元英知道安陆已有防备(哪怕是马仙琕的溃兵聚集安陆),也就不可能再草率的南下征战了。所以史书中“韦睿不战而吓阻元英进兵”的桥段,其实应该是韦睿“捡”了个大大的“彩头”罢了。

话说元英打扫战场,休兵止战,拨转马头,刚一回到义阳城中,就收到一封皇帝的诏书。元恪在诏书中除了大大嘉奖了元英的南征将士之外,还特意嘱咐元英从齐苟儿等被俘的南梁高级将领中挑选两位,即刻安全护送到扬州(安徽省寿阳)公干。元英一头雾水,但皇帝的命令不敢怠慢,立即着手护送俘虏不提。

那么,北魏帝国皇帝元恪为什么要选两个俘虏去扬州呢?原来去年元恪曾经派遣身边的中书舍人董绍去豫州视察,正碰上白早生发动兵变,董绍一介文人,哪见过这阵仗,没有悬念,被白早生五花大绑的送往建康城邀功请赏去了。

如今战事已平,元恪想通过扬州(离南梁首都建康城最近)向南梁帝国递交国书,希望用两个南梁高级战俘交换战争中被杀的豫州刺史司马悦的人头,以及被俘虏的中书舍人董绍。原来元恪让元英执行的是一个交换战俘的行动。

董绍是否能安全归来我们先按下不表。北魏帝国南疆的这次大规模叛乱终于被元英邢峦平灭下去,而我们的中山王元英也即将走完其为帝国鞠躬尽瘁,马革裹尸的戎马一生。公元510年,元英病逝于洛阳,北魏帝国宣武帝朝最闪亮的一颗将星陨落了。

不过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停止转动,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南北两大帝国边境的军事摩擦还在继续。那么,下一个焦点又会在何方呢?我们下一章再说。

喜欢铁血魏晋南北朝请大家收藏:铁血魏晋南北朝更新速度最快。(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