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通天霸天干西 ”查找最新章节!

5月22日13时07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

研究、应用与推广

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

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图片

图片

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

因粮食短缺开始水稻育种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

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

袁隆平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图片

△青年袁隆平

1961年7月的一天

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

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

水稻亩产会上千斤

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图片

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

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

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

在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从1976年到1987年

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

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图片

“谁来养活中国”

他给出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上世纪9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

“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

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

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

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

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这一世纪问题

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图片

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

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

“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当记者问他

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他坚定回答,“不可能了”!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

他说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