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如脱兔(1 / 2)

<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通天霸天干西 ”查找最新章节!

《庄子》有云:“夏虫不可语于冰”,说对一只夏天的虫子无论你怎样和它谈论冬天的冰雪它都不会明白。人生百态。因为境遇不同,学识不一,立场不同,左右各异,我们很难看法一致。不必嗔怒别人无法认同自己的观点,我们都是夏虫,无法理解对方的寒冰。心怀善意,多点宽容,行事只求心安。转编、共勉。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悦或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在沮丧、感觉自在或其他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迷失其中,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获得佛法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在一些例子中,法以非常广泛与模糊的字眼进行教导,以至于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他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辞或特殊的名相进行教导,尤其是逐字解释经典的方式,更让人难以理解。最后,或是以平衡的方式进行,既不会太模糊或深奥,也不会太空泛或隐晦,最适合听者理解与修行,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惯常用来指导弟子的教法。

希望获得佛法者必须以信仰或信心为基础,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意义如下--

佛:觉知者,心中有清净、光明与安稳者。

法:清净、光明与安稳的特征,从戒、定、慧生起。

因此,获得佛法者是培养与增长心中的戒、定、慧的人。

希望回家的人,不是那些只坐着幻想旅行的人。他们必须踏上旅程,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若走错路,就可能遇到沼泽或其他类似的障碍,甚至陷入险境而永远到不了家。家,是个让身心舒适的场所,那些真正到家者才能放松与舒服地睡觉。但旅行者若经过或绕过家门而不入,那么在整段旅程中,他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利益。

上次深圳有个张居士,他说:“师父,我被骗走了三百万啊,我怎么办呀?”

法师告诉他这样做,他听后感觉很舒服,不久对方把钱给送回来了!

法师究竟说了什么呢?一起看看吧。

有德,无德?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就讲到因果了,今天我正好顺便讲讲,因为明天就一个晚上了。我们学佛的人,念经不是念给别人听的,诵经是诵给自己听的。

比如《心经》上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是叫别人放下,是你自己要放下,放下那几个方面呢?身口意三方面都要放下。身业呢,明明那个错事不是我做的,但我去背;我错了,不和人争,不和人闹,这都是善业。

口业呢,我的那个东西是不见了,我也不讲,找着了也不讲,这是积德,这叫阴德,你讲出来就无德了。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有这个觉悟。有的时候,小事不值多少钱,几十元,一两百元,你和别人结个缘嘛,你记也不记,讲也不讲,心里也不动不好的念头,这就叫培大福报,积大阴德。

你一讲出来,要是气愤的话,好了,不但没有阴德,还结怨仇。意业呢,就是你的心意,我刚才说你的东西丢了,心里不烦不恼,这说明你有真正的行持。当然大的失窃还是要报案的,要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如何面对金钱?

某某县原县委书记某某某,贪污受贿近千万,最后人财两空。他的钱呢,自己没用到,反而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儿子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也从美国回来了,老婆也死了,家破人亡啊。

钱财不能用,自己还搞得身败名裂,不是自己的财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相反如果有个人把你的几十万、几百万搞没了,你应该认为这是欠他的,不要耿耿于怀,这才是真正看破放下之人。

上次深圳有个张居士,他说:“师父,我被骗走了三百万啊,我怎么办呀?”

我说:“你欠他的,你应该高兴。你如果不欠他的,他良心发现还会还你的。”

他说我不讲了吗?我说你不要讲。

事隔一年,欠他钱的人果然把钱汇过来了,还向张居士磕头跪着说,我实在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我。

张居士说,你不要太介意,我也没有报案,也没有追究你。他说,正因为你没有报案,我才感你的恩,把你的钱送来了。

所以讲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你那个细小的东西丢了,你不把它当回事,那是积阴德,培福报,你的福报没人知道,不知道的福叫阴福,知道的就是阳德了。

你如果搞得人人不高兴,搞得人人嫌烦,那就是无德了。所以说,同样的一件事情,既可以培德培福,又可以结缘结怨,就看你个人的抉择了。

佛经上说,歌利王要割掉忍辱仙人的身体,把忍辱仙人的耳朵鼻子斩掉了,手腿斩掉了,护法神望着实在气不过,兴起冰雹要打歌利王。

忍辱仙人说,护法神啊,你不要这样,他这样对我,我没动一念嗔恨心,我如果心念一动,我的手脚就不能还原。结果呢,忍辱仙人手脚都还原了,还原后歌利王斩他的那只手自己断了,果报啊当时就现出来了。

我刚才讲的深圳的张居士,年龄也不大,三十多岁,被骗的款子三百来万。他还不错知道跑来问我,师父,我怎么办呀?我问明情况后说,你最好不要说,等等再说,你一说结了大仇,也许还冤枉人,他还可能报复你。

你什么都不说,他也知道你不是呆子,他以后搞到钱还会还你的。要是不还,那也是你前世欠他的,欠债还钱嘛。张居士听后感到很舒服,他说那我就听你的。

最近他打电话给我,说在深圳买个了别墅,他买的时候四百万多,现在人家出三千万他还不卖,他还有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房子有一个大院子。福报好得很。

印光大师说过:“当杂念起时,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许他在我心里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则意地自然清净。当杂念初起时,如一人与万人敌,不可稍有宽纵之心。否则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拌命抵抗,彼当随我所转,即所谓转烦恼为菩提也。汝现能常以如来万德洪名极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净。心清净已,仍旧念不放松,则业障消而智慧开矣。”

大家要转烦恼为菩提,就要提前你的精神专心念观音菩萨,我们是观音七嘛,久而久之,就能清净心现前,消业开智。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智慧人生

有一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最后一个回来,饿得两眼直冒金星,就在他快到斋堂门前时,却被师父叫住,让他把干活工具整整齐齐摆放在一边。

听到这时,他顿时生起了强烈的嗔恨心,他扔下工具就往门外走,边走边说:每天干最苦的活,却最后一个吃饭,去了每次都吃点残羹冷炙,出家为何啊?

当他走出大门不远时,心里传出一个声音:你出家修行,不是为了了生死吗?现在吃了一点苦,就不干了,这怎么能证得正果呢?对,不能忘记初心,于是他又低着头回去了。

师父依然在等着他,看他回来就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吃人不能吃的苦,做人不能做的事,这是你修行的最好机会啊,以后你就知道了,快去吃饭吧。

从此之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修行,不能退转。很多年以后,他已经成为公认的高僧。

一群年轻人来拜访他,其中一个,心生一念,一定要和这位高僧“辩论,辩论”。

记得我(慧律法师)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

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着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