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陵初创道教时的教义思想,主要以《老子想尔注》为中心。张道陵用宗教神学思想来重新解读《道德经》,这就是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的由来。张道陵认为:“道者,天下万物之本也。”其主要思想,就是把“道”人格化为“太上老君”,强调道教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真教,不容任何人冒犯,把“道”人格化和神格化,使带有神学色彩的“道”成为主宰人世的至上尊神。此外,张道陵还将“道”解释为“一”,使“一”与“老子”等同。用“道”、“一”、“老子”三位一体的神学“道论”体系来完善原始道教思想。正一天师道早期教义思想,除《老子想尔注》以外,还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正一盟威箓》、《天官章本》等重要经典。尤以《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最为重要,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大道家令戒》、《天师教》、《阳平治》三篇,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张道陵创道之后,尚有许多历代高道先贤对正一天师道的教义思想进行改良、升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天师道陶弘景吸收了玄学家的道学思想,将“道”看成是宇宙万物之源;北天师道寇谦之将儒家的“礼”与“道”糅合在一起,创立完善的神仙谱系,完成了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出现了多部天师道重要经典,如《云中音诵新科之诫》、《道门科略》、《真诰》、《真灵位业图》等等。
唐、宋、元、明时期的“道论”与佛教禅宗、儒教宋明理学互相影响,“道”的实际意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由外在的个体的“道”变成直指人内心的“道”。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在这方面很具有代表性,他在谈道时,总要伴随着谈“心”,把“道”与“心”视为同一物,将“道”完全“内化”。张继先所著《虚靖真君语录》多采用此观点,代表作《大道歌》开篇就说,“道不远,在身中”,就把虚无缥缈的“道”纳之于人身之上。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同样如此,他明确提出了“观心知道”的思想,在其代表作《岘泉集·冲道》一文中指出:“知道者,不观于物,而观于心也”。张继先与张宇初虽然对“道”的表达有异,但其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不仅如此,正一道非常重视道教经书的注疏和编纂。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来评点《道德经》,确定了早期天师道的理论框架。此后历代天师,如张与材、张嗣成、张宇初、张国祥等人以各种不同观点、教义诠解《道德经》,丰富了道教理论。尤其是张嗣成天师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著成的《道德真经章句训颂》,该书把训释与赞颂结合以注释《道德经》,行文流畅,常以诗歌语言寄托道教哲理,别具特色。张宇初天师著有《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此书是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的注释,注文采诸家之说,分节解说,故称通义,注文偏重内丹理论,用以解释经文。清代雍乾时期担任过大上清宫提点的高道妙正真人娄近垣,对正一天师道教义思想颇有建树,这集中反映在娄近垣所著《妙正真人语录》中,其中有数篇代表性的文字被雍正皇帝《御选语录》收用。
主要特点 语音
一、重视斋醮、祈福禳灾、祛邪驱鬼、超度亡灵等活动。
符箓文化传承1800余年,都是在道教正一派内部流传,有其不可替代的专属性、唯一性和神秘性。
正一天师道科仪名目繁多,大致可分为阳事和阴事两大类。根据斋主的要求,又有不同的规模和规格。阳醮主要是为斋主举行祈福、消灾、求子、庆典及祈雨祷晴所用。阴醮则用于超度亡魂。道教在举行斋醮时,必先沐浴斋戒。
道士在施法时,常常以符、咒镇邪去病。符者,按《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云:“合天地正气曰符”,《清微元降大法》云:“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以朱墨纸笔,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或曰:符者阴阳契合之具也,惟天下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博,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纸以号鬼神”。
另外,道士在施法过程中,常常需要念咒掐诀。咒在道教经典中,有“祝告”之义,“夫祝之之意,欲以达乎天地神明,果尔,则世间善恶之祝在报应耳”,诀又称手诀、法诀、斗诀、神诀,在举行醮仪中使用,又分“单诀”、“双诀”,即单手或双手行诀,行诀是鉴别正一派道士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
二、授箓是正一派传承的重要方式。
受箓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条件,只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职,斋醮中的章词才能奉达天庭,得到神灵护佑,因此受箓后才有资格主持斋醮仪典。受箓者称箓生,须具备一定条件。受箓后,发给箓牒。(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