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族(2 / 2)

陆修静广集道书,对《上清》、《灵宝》、《三皇文》经书搜罗甚多,将所集书分而为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编成《三洞经书目》,是谓“总括三洞”。 三洞经书,各有来源。 《云笈七签》卷四收载陆修静于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所撰《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及陶弘景《真话叙录》均谓:东晋《上清经》法,由杨羲传许谧、许椽(烟),椽传子许黄民,许黄民传马朗、马罕。元嘉六年(公元429),马朗藏经干净室,以洋铜灌厨箭,约家人不复开。宋废帝景和元年(公元465)逼取至京,置于华林园。暂开后仍付道士马氏。“泰始初(公元465),受(季真)乃启,将出私解。陆修静南下,立崇虚馆,又.取在馆。”(《真语·叙录》)《真浩·叙录》记载,东晋杨羲书有《灵宝五符》一卷,本藏句容葛集处。泰始年间(公元465-471),葛柔以之示陆修静,“因以缉物与葛请取,甚加隐闭”。《云笼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三洞》谓:鲍靓于晋惠帝永康年间(公元300=301)于篙山石室得《三皇天文》,后授葛洪。“陆修静先生得之,传孙游岳”。陆修静从上述途径取得《上清》、《灵宝》、《三皇文》系经书,刊正、编成《三洞经书目录》。关于此书目道书总数,说法不一。北周甄莺《笑道论》诸子道书三十六、 《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桑《决对傅叠废佛事并表》、《全唐文》卷九一二释道世《辨道经真伪表》皆谓陆修静实集道教经书并药方符图一千九十卷,号称一千二百二十卷,说“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而唐杜光庭删《太上黄篆斋仪》卷五十二则云:至宋朝简寂先生校潍之际,述《珠囊经目》万八千卷。 考《珠囊经目》系指北周建德中王延所撰 《三洞珠囊》经目七卷,校定道书凡八千三十卷。北周武帝建德乃公元572~575年,而陆修静早在公元477年(宋元徽五年)已段,杜光庭显然是把王廷所作书目误为陆修静之书目。南宋金允中编《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又因袭了杜光庭的错误。又《道藏尊经历代纲日》亦谓:“宋简寂先生陆修静经目,藏经一万八千一百卷。”显然也是同样的错误。 至清康熙年间,毛德琦纂《庐山志》,卷四云:简寂观道士相传,昔观中有道藏阁,乃陆修静奏请御赐道家经并符图一千二百卷,龙筐贮之,后被回录。 按:道教经书,东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六百七十卷,另符五百数十卷,合计约一千二百卷。北周甄变《笑道论》谓陆修静实集道书一千九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道书一千二百十六卷。故大体上可以肯定陆修静当时所集道书为一千九十卷。也可能还有一些道书他从未见过,也未取得。

思想概述

陆修静塑像

陆修静塑像

东汉末,道教因张角“黄巾起义”失败之影响而受抑制,接着又受曹魏之制约,故从两晋至南朝刘宋间,在政局动荡中更趋零落,道教散乱,“教法纲颓”(《洞玄灵宝五感文》)。江南一带帛家道、李家道及其它种种巫现道门杂出,淫祀盛行。陆修静在刊正、编纂道书的同时,倾力于整顿道教之法制仪轨,力图建立以内持斋戒、外持威仪为本基的、统一的道教。故而,虽然灵宝派本以金丹药物为归趣,但陆修静敷演《灵宝》,却仍以斋戒为重。在他看来,斋“是求道之本”(《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入靖修真,要资斋戒”(《云篮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叙》)。 其斋戒理论,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维护道门的神圣为名,用斋戒以制约人心,使之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其二是儒释兼融。 宗教戒条,是宗教徒的道德法规,行为轨范,是维持宗教信仰的支柱,也是制约人心的方法。陆修静为维护道门之神圣,首重斋戒,《陆先生道门科略》云: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而斋戒的目的,实际上乃在于约制人心欲虑,静虚以与道合。《祝愿仪》云:圣人以百姓奔兢五欲,不能自定,故立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闭内寇,威仪以防外贼。礼诵役身口,乘动以反静;思神役心念,御有以归虚也。能静能虚,则与道合。所谓静虚,亦即忘我,忘我尔后与虚无之道体“玄合”。《洞玄灵宝五感文》云:“道体虚无,我有故隔,今既能忘,所以玄合。” 陆修静倡斋戒以制心遗欲,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道教有利于当时社会之教化。《陆先生道门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浇朴散,三五失统,人鬼错乱,“二故授天师正一盟 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逆顺祸福功过,令知好恶。……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通过“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同上书)。 再者,陆修静的斋戒理论,主以神仙长生之道,亦旁撷儒家仁孝之教,释家“三业清净”之说,以此构立其斋醛规范,直为后代典式。葛洪虽也讲“为道者当先立功德”,以 “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抱朴内篇·对俗》),但其主旨是金丹道,外重金丹,内重抱朴守一,含有老庄清净无为,任物自化的思想,而陆修静却颇受儒学影响,强调“行善成德以至于道,若不作功德,但守一不移,终不成道” (《祝愿仪》)。陆修静更将道德之教与儒家仁学揉为一体,并列为三。《祝愿仪》云:夫道三合成德,自不满三,诸事不成。三者,谓道德仁也。仁一也,行功德二也,德足成道三也。三事乃得道也。若人但作功德而不晓道,亦不得道;若但晓道而无功德,亦不得道;若但有道德而无仁,则至理聆没,归乎无有。譬如种谷,投种土中而无水润,响能生乎……故《五千文》日“三生万物”。在陆修静的神仙理论中,还纳入了孝慈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洞玄灵宝五感文》说,一旦获得神丹以济沉溺,则“先报我亲平素之日鞠育之恩”,让“父母上升福堂”,“度彼绝岸”,又要“因缘种族,咸受大惠”,使“后世蒙福”。作《五感文》的缘由,是陆修静率门徒作斋仪时,饥寒交迫,“虑有怠懈,乃说五感以相劝慰。”很清楚,孝慈是克己求道的精神支柱。这样,陆修静所倡导的实际上是忠孝神仙。他还将清斋与佛教的“超脱轮回”等列,斋戒“检御身心”,也即是要“灭诸三业罪恼”(《云岌七签》卷四十《受持八戒斋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三教交融的意向。 陆修静对神与气的关系,亦有所论及。神气相当于神形,是南北朝时论争比较激烈的问题。陆修静本诸道教传统观点,认为: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生之所赖,唯神与气。神气之在人身,为四之命,人不可须臾无气,不可俯仰失神。 失神则五脏溃坏,失气则颠级而亡。气之与神,常相随而行;神之与气,常相宗为强。神去则气亡,气绝则身丧。一切皆知畏死而乐生,不知生活之功在于神气。(《祝愿仪》)

宗教活动编辑 语音

在青山环抱的简寂观中,陆修静采药炼丹,研修道教宗义,一共7年。简寂观的道藏阁中藏有道教的经书、符图、药方共1200卷,据说他奏请皇帝,以龙箧贮之,相当讲究。

简寂观

简寂观

陆修静在简寂观中致力于道教经典的搜集、整理,加以分类,列为洞真、洞玄、洞律三部,合称“三洞经书”,并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最早的道藏书目著作。陆修静为道教经典的收集整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在朝廷多次征召之下,陆修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简寂观,入住建康。刘宋开明元年(公元477),陆在建康景德观辞世,享年71岁。陆去世后,遗体被弟子们运回庐山,安葬在布袋岩下。陆生前留有遗言,死后要弟子们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穷谷之中,与土木同穴。弟子们不忍,仍然葬入墓茔,布袋岩由此得名。

相关资料编辑 语音

简寂观

落星墩

落星墩

简寂观在唐以前一直是庐山道教最重要的宫观和最大的道教修炼场,鼎盛时住有道人多达五、六百人,香火称极盛。唐宋时期,影响仍在,出现了许坚、钱朗、孙晟、郗法遵等高道。他们先后长居简寂观,与朝廷官府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身负高深道学和丹功。据载,钱朗精于“补脑还元”长生之术,许坚熟识《河图》、《洛书》。北宋著名道士陈抟亦一度游居简寂观,从许坚学易经心法。该法以后成为他创立道教新学风的前提和新学说——道教内丹学的依据。当时,许多文人,如张正见、韦应物、白居易、顾况、陈尧佐等也来此游观,赋诗题赞。南宋之初,简寂观遭到南侵金兵和李成之流的劫掠。曾任南宋孝宗右丞相、两度游庐山的周必大在游记中记述道:“由别径入简寂观,宋陆修静故居也。其旁有岳庙。守者云,先生炼丹井已过。回步访之,深三尺,在田间。酌讫,乃至观中。陈贤良记云,观在白云峰下,其间一峰独秀曰紫霄。其北又有屏风山,其前一里有鸡笼山。观门有朝真阁殿,前有先生醮石,亦名礼斗石。道藏刻石铜天尊像,石磬,白云楼。西涧悬瀑,落于庑前。……许坚联衣石涧中间。道士则云,沙石湮没久矣。进观连理树。”已失去了昔日风光。事隔十三年后,朱熹仍充满悲凉地写下了“于今知几载,故宇日荒废。空余蘸坛石,香火难复燃”的诗句。其后虽间有修葺,但已难复旧观了。

明清两代,简寂观更趋冷落。许多文人在游观该观后都不胜感慨,空生悲叹。明人王思任诗中写道:“简寂元名观,于今寂更芜。问松寻道士,指瀑失田夫。古鼠巢萝殿,荒鸡叫草厨。”清人黄宗羲到此也只是看到败落空寂的荒观。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观无人问津,不知就里,“询简寂观多不知者”。连道士住观还要纳赁资,而地方则以观田所入作为每年斋醮之需。为此,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简寂观沉郁地写下了一副对联:“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为简寂观乃至整个庐山宫观的中落大鸣不平。但简寂观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转机。到咸丰三年又为兵火所毁,抗战后“益见荒凉”,仅有若干古迹可资参证,尚可勾起人们对昔日观之繁华的几许回忆。

鼎盛时期的简寂观在朝廷的格外恩宠下,不仅赫然成为庐山道教中心和南天师道最著名的道观,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庐山道教的发展。康王观、崇善观、咏真观、昭德观、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道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它们互相呼应,鼎力相持,与庐山佛教势力分庭抗礼,创造出了“释道同尊”的局面。

人物影响

陆修静为道一生,“大敞法门,深弘典奥”,创立了大行于世的南天师道,使之成为与寇谦之创立的北天师道相抗衡的道教重要道派,令“朝野注意,道俗归心”。随后,南天师道经他高足孙游岳和再传弟子陶弘景大力鼓吹和传布,而繁衍出著名的茅山道派,大显于唐代。究其根源,应归功于陆修静所创立的丰富而完备的三洞经书。所以《道学传》中如是说道:“道教之兴,于斯为盛也。”也正因如此,陆修静在死后获得了比生前更崇高的地位和荣耀。就在他死后不久,宋后废帝便赐之谥号“简寂先生”。及宋徽宗上台,又再度拔高,加封为“丹元真人”。而自梁代以还,对道教稍有好感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倾巢出动,纷纷来观,立碑撰记,赋诗题咏,对陆修静独到建树的弘道生涯,特别是在简寂观的为道宏举大加赞誉,多方捧扬。其中南朝梁人沈璇在《简寂观碑文》中写道:“三洞法师陆修静,心怀寡欲,性蓄兼善,忘为栖住,城隆阐教。投装乐土,解橐灵山。”字斟句酌,言简意赅地勾勒出了陆修静献身道教的一生和对庐山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陆修静兼通儒释,学识广博。在他羽化成仙后,庐山流传着大量有关他的传说。从这些传说背后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寻觅到陆修静风流俊雅、文才横溢的一面。这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传说便是“虎溪三笑”。

相关诗词

《佚老堂》

苏轼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3](记住全网小说更新最快的枣子读书:www.zhaozh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