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 src="https://img.zhaozhi.us/pc/pc.js?v=2022"/>
一、守道
道通万物,万化皆一。
庄子说“道在屎溺”,道无所不在,所谓“大道三千”。
对人来说,道是一种生活方式。
天之道,是一种自然之道;人之道,是顺应自然,顺应天道,只有顺应天道才能实现“天长地久”。
生活中,我们只有遵循一种“中庸之道”,才能机会寻觅大道的轨迹。
尊道,是以一颗道心,泰然处世,在尘世中历练自己的心。
现在的世界物欲充斥,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越来越差,这正需要道来解救世人,改变社会,回归自然。
图片
二、明理
图片
理在事先,笃学明理。
明理才能守理,勤学才能明理。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涉猎,刨根问底,辩证思考,判定思考,实践所学,经过这几个步骤,就可以明理,并进一步守理。
世间有些东西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比如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但是有些事情,比如一个人的学识、工作、格局等,通过学习,把握规律,可以一步步变好。
努力去改变,哪怕是最微小的进步,也比站在原地,只是抱怨和愤怒要好。
图片
三、积德
图片
德化万物,以德养心。
首先要积口德,不要出口伤人,其次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尤其千万不能落井下石,那样会给自己带来恶运。
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
福报是积德得来的,人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无德不得,失德散尽。
北宋司马光在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积德,子孙才能长久。
图片
四、安分
图片
知本知末,安守本分。
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清代名臣张英说:“人生第一件事,莫如安分。”
他把“安分”作为人生第一要务。从广义来说,就是要知命,安于本分;从狭义来讲,就是要做君子,守好本分。为人处世,都可以从“安分”二字入手。
做人安分守己,不管别人怎么做。
人一旦不安分,人心就不安;人心一不安,家庭就不安定;家庭这个细胞一不安定,社会就会出问题。
图片
五、行善
图片
道经《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明代大儒方孝孺说:“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福祸无门总在心。
作恶之可怕,不在于被人发现,而在于自己心知肚明。
行善之可贵,不在于别人夸赞,而在于自己心安理得。
图片
六、立业
图片
建功立业,积功兴业。
成家立业,立业是对家的责任和付出,是对社会的责任。
《菜谭根》:“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每件事都要从实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如果急功近利,贪图虚名,结果只能是有名无实。
《易经》上说,“崇德广业”,立业兴业也要靠德行来支撑,其次是要有一种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一个人的成熟与否,不是出口成章,说出许多深刻的道理,或者是思想境界达到很高。而是待人接物让人舒适,并且不卑不亢,保留自我的棱角又有接纳他人的圆润而活着。成熟的人不需要辩解,仅仅一个微笑就足够了。
有人说,成长就是习惯将哭声调成静音,习惯将悲伤藏在心里的过程。
如今人们总是慌慌张张,匆匆忙忙,很难会停下脚步看周围一眼,想找一个真正关心的人更是难上加难。
时间久了,甚至都忘记了该怎么难过,该怎么倾诉,
经历越多,越难交心;越往前走,失去越多。
心累的时候,只想有个人可以随时说说心里话。
图片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
_
“没有人可以倾诉是怎样的体验?”
下面的回答是这样的:
_